2014年12月27日,随着取自汉江之上的丹江口水库的水抵达北京,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完工。每年将有145亿立方米的水基本自流到华北平原和黄淮地区,最终到达天津、北京。据此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的走向变化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为
| A.城市 | B.交通 |
| C.地形 | D.水源 |
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解除黄河下游的洪涝威胁 |
| B.工程将使受水区域的环境污染加重 |
| C.能够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
| 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有关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话中,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甲同学:对渤海海水进行淡化,满足供水需求 |
| B.乙同学:利用先进钻探技术,开采深层地下水 |
| C.丙同学:逐年增加“南水北调”的水量,以满足需要 |
| D.丁同学:开源与节流并重,更加注重节约、循环利用 |
读某地区不同时期“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其中虚线和实线表示不同时期,图中反应了()
| A.虚线表示的时期科技比实线表示的时期发达 |
| B.实线表示的时期科技比虚线表示的时期发达 |
| C.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
| D.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
下图示意某区域境内的人口迁移情况,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在10km范围内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大的迁移类型是()
| A.移民 | B.非农业职业 |
| C.农业或家务职业 | D.政府或管理职业 |
关于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只能逐级流向高一等级城市 |
| B.中小城市对乡村人口的引力相同 |
| C.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只能由农村流向城市 |
| D.向城市迁移的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职业 |
下图是秦岭东段南坡某山峰垂直带谱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导致图中Ⅰ和Ⅱ自然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
| A.光照 | B.水分 | C.海拔 | D.热量 |
根据图中信息推断Ⅲ自然带最可能是()
| A.荒漠带 | B.草原带 |
| C.针叶林带 | D.冰雪带 |
L湖是新疆最大淡水湖,近年演变成微咸水湖,下图为L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L湖近年来变成微咸水湖的原因可能是()
| A.甲河冬季输入L湖泥沙增多 |
| B.甲河对L湖的排盐作用减弱 |
| C.乙河注入L湖泊的盐分增多 |
| D.乙河对L湖的排盐作用减弱 |
L湖沿岸有芦苇分布,图中四地面积最广的是()
| A.①地 | B.②地 | C.③地 | D.④地 |
读世界几条主要河流简图及各河流的有关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 河流 |
流域 面积 (106 km2) |
平均 海拔 (m) |
年降 水量 (mm/年) |
年平 均温 度(℃) |
| 甲 |
5.91 |
470 |
2 030 |
27 |
| 乙 |
3.27 |
660 |
760 |
13 |
| 丙 |
1.91 |
860 |
510 |
27 |
| 丁 |
1.67 |
1 540 |
2 030 |
20 |
| 戊 |
0.81 |
1 860 |
760 |
13 |
河流代号与表格数据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甲—c乙—a丙—b丁—d戊—e |
| B.甲—e乙—a丙—d丁—c戊—b |
| C.甲—d乙—b丙—a丁—e戊—c |
| D.甲—e乙—c丙—a丁—d戊—b |
图中河流b、c流域内,在当地农业发展初期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A.湿地减少 | B.水土流失 |
| C.土地荒漠化 | D.土壤盐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