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学贯中西马建忠
马建忠(1845-1900),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咸丰三年,马建忠进入外国人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法文和拉丁文等课程,同时准备科举仕途。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刺激了少年的马建忠,他对那些“绝口不谈海外事”的士大夫非常不满,“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但他的观点与当时洋务派局限于练兵、制器及器物改良不同。他还一洗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耻于言商的陋习。他搜寻各种西方新学的译著,如痴如醉地研读。他又努力学习外语,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努力,成了一位“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的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同治九年,经在直隶总督李鸿章幕府的二哥马建勋引荐,马建忠也成为李鸿章的幕僚,随办洋务。光绪二年,李鸿章保荐马建忠以郎中资格为随员前往英、法。入法国政治学院,主修国际公法,并兼任出使英、法大臣郭嵩焘的翻译,颇得郭的器重。五年,郭嵩焘离任后,马建忠又充继任公使曾纪泽的翻译,也颇为曾纪泽欣赏,说他“精通法文,而华文函启亦颇通畅,洵英才也。”由于马建忠知识渊博,在一年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成为第一个在法国获得语言学学位的东方人,当地报纸纷纷刊载有关马建忠的消息。马建忠还得到了政治、法律、外交、理科等学位。
在法国留学的三年多时间里,马建忠周游了英、法、德、奥、瑞、比、意诸国,参观了众多工厂、学校、军营,访问了许多法国的家庭、学者、政要,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通过悉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看到了中国存在的不足之处,“历上书言借款造路、创设海军、通商、开矿、兴学、储才”诸事。这一时期他所撰写的文章和书信中,除了提出借款修造铁路、培养外交人才、创设海军等具体建议外,对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自强办法进行了批评。认为西方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而洋务派所注重的“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他竭力主张通商致富,并对“利洋商而害华商”的不平等关税制度予以抨击,主张区别不同的货物课以不同的税率,以此来调节进出口;并以自己所掌握的国际法知识,多次上书朝廷阐明对外国提出修约,免厘加税是正常之举,与违约不同。这一主张后为总理衙门所接受,并实际运用于对外谈判中。
光绪六年春,马建忠结束了在法国的留学,回到天津,重新在李鸿章幕下办理洋务。八年,受李鸿章派遣去朝鲜,协助朝鲜政府与美、英、法三国签订了商约,并建议朝鲜聘请有经验的洋员和中国有识之士掌握海关主权,后李鸿章派德国人穆麟德与马建忠的四哥马相伯前往朝鲜海关。十年,朝鲜大院君发动政变掌握政权,马建忠与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东渡观变。当时,日本海军已先登陆仁川,欲乘乱控制朝鲜,马建忠“设辞缓之,而亟请速济师代定乱”。当淮军将领吴长庆率兵到达朝鲜后,马建忠设下诱擒叛乱头目之计,并参与了抓捕大院君的行动,而后先将大院君用军舰押解往天津,继而扑灭余党,使日本控制朝鲜的阴谋归于破产。
中法战争爆发前夕,马建忠身负李鸿章交付的秘密使命前往上海,通过各种关系刺探法方意向,同时按李鸿章的指示,将轮船招商局转售给美国旗昌洋行,使招商局的船只在中法开战后免于为法国所夺,此举使马建忠遭到朝臣的激烈抨击。中法战争结束后,马建忠会同盛宣怀收回招商局轮船,并任招商局会办。
十六年,马建忠撰写《富民说》,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并将《富民说》上呈李鸿章。不久,受李鸿章委派为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旋因资金周转等问题去职回籍。
此后,马建忠一直埋首整理著作。马建忠的著作中最为世人所知的是其语法巨著《马氏文通》。他对西方各国语言(包括古典语言如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精深了解使他能借以对比中国古文,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马建忠以拉丁文语法为参照,又借鉴中国传统训诂学中对实词和虚词的研究,对古汉语词法和句法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马氏文通》总计十卷,分为“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1896年书成,“学者皆称其精,推为古今独创之作”。
观照中国过去百余年的风云变幻,马建忠的真知灼见,如富国为先和权力制衡,又岂止是“数十年以后治中国者所不能易”。只是商业的进步似乎不难达到,而如何让“人人有自主之权”,在二十余年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仍是深刻而艰巨的话题。
(节选自《晚清历史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马建忠学习法文和拉丁文等课程,搜寻各种西方新学的译著认真研读,主要为了让自己成为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做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B.马建忠虽也是洋务派的重要官员,但和洋务派的强国主张完全不同,他批评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自强办法是完全错误的。
C.马建忠留学法国期间周游了许多欧洲国家,通过参观访问,加上自己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深入研究,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不足与落后。
D.马建忠一直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和重用。李鸿章保荐他到英法学习,回国后就让他协助自己办理洋务。他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时,因不善经营被迫离职。

E.马建忠学贯中西,他所提出的许多观点,不仅在当时晚清具有先进性,就是在几十年后的中国,乃至改革开放后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马建忠在外交上做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马建忠为什么能写成语法巨著《马氏文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一员,马建忠对富国强国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绝技
冯伟山
一大早,卢憨家的门前就停了两辆车。一辆是警车,还有一辆写着什么电视台字样的车。派出所的老黄正在敲门,他的旁边是几个拿着话筒和扛着摄像机的人。村里有人见了,觉得蹊跷,就围上来看热闹。等卢憨擦着眼屎把门打开,看热闹的竟聚了一大堆。
大伙儿议论纷纷,说这小子终于犯事了,看这阵势事儿还不小。
是呀,别看他平时不言不语,干起坏事来比谁也厉害!
……
老黄狠狠瞪了了大伙儿一眼,说都闭嘴吧,你们咋知道人家犯事了?
大伙儿就闭了嘴,可肚子里还疑惑着,都梗着脖子想往院子里挤。
老黄对卢憨说,你是卢立群吧?这几位是省电视台的记者,慕名来给你拍节目的。
看着卢憨满脸的惊奇,老黄又说,我是派出所的老黄,是给记者们带路的,别误会呀。
卢憨笑了笑,把他们让到了院子里。
这下,看热闹的村里人可懵了。这个憨里憨气的家伙原来叫卢立群呀,这么些年大人孩子都叫他卢憨呢。至于给他拍电视就更觉邪乎了,卢憨父亲早亡,一直和一个精神不好的母亲生活,日子过得紧巴,都快三十了,还光棍一根。平日除了种点责任田,就关门在家里窝着,见了人脸红脖子粗地勉强点点头。就这么个人也能上电视,真给卢村丢大脸了。
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
一个手里拿着话筒的姑娘笑着对卢憨说,卢大哥,为了拍你的绝技,尽快让全国人一睹你的风采,我们可是星夜兼程过来的。说完,姑娘递给卢憨一张报纸。报纸上是一组照片,还配着一段长长的文字,大标题是“农家院里的绝技高手”。卢憨看了,用手挠了挠头皮,咧嘴笑了,淳朴得像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他想起来了,那天他正在院子里练倒立,有个背着相机的人在矮墙外看见了他,被他的技艺吸引,非要给他拍几张照片。通过交谈,卢憨知道那人是省城一家报社的记者,来乡下采风的。卢憨的每一个动作,都让他赞叹不已,手里的相机也“咔咔”拍个不停。想不到这些照片,竟把电视台的记者引来了。
姑娘说,卢大哥,你不介意当众展示一下你倒立的绝技吧?
卢憨有些不好意思,说只是、只是我练得不好,你们可别笑话呀。
我们相信你挺棒的。老黄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
卢憨走到老槐树下,提了提裤子,一个倒立,双腿就稳稳地贴到了树干上。紧接着两腿一分,双手撑着地面向前慢慢移动,边移动双腿边做着各种动作,什么“白鹤亮翅”、“一柱擎天”、“弯弓射月”,每个动作都惟妙惟肖,刚柔相济。在场的人都看呆了,好久,掌声才一个劲地响起来。这时,卢憨的双手触地变成了单手触地,腾出的那只手朝大伙儿挥了挥,就叉在了腰上。一院子的人正看得起劲,突然他的那只手也脱离了地面,脑袋直直地扎下来。围观的人都惊得张大了嘴巴,生怕卢憨的脑袋开了花。就在卢憨脑袋触地的一刹那,他竟把双手放到胸前鼓起掌来,两腿还在半空做着动作。哎呀,这家伙平时蔫巴巴地,没想到还有这招呀,绝了!村里人鼓掌归鼓掌,心里还是有些嫉妒。
一套动作下来,卢憨的脸上也有了细细的汗珠。稍事休息,他又即兴表演了头顶在桌子上倒立,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香烟点燃,飘飘袅袅的烟雾中,他一脸的惬意。突然,他把烟头一吐,身子一个鱼跃,就稳稳地坐在了地上,且双腿交叉,双手在胸前合十,嘴里念了声“阿弥陀佛”。瞬间,喝彩声、鼓掌声把小院塞得满满当当。
姑娘把话筒举到卢憨面前,说你是怎么炼成这绝佳技艺的?
卢憨吭哧了半天,说为了俺娘呗。
为了你娘?主持人和大伙儿都愣了。
我十几岁时很顽皮,经常在院子里翻跟头和倒立。有一次,我倒立时看见我娘瞅着我笑呢。娘精神不好,我很少见她笑过,看来她是喜欢看倒立。我又倒立了几次观察她,她都认真地看着,笑得也开心,打那我就下决心天天倒立给娘看。这不,眨眼十几年了。说完,卢憨用手一指房门口。看,我娘刚才看我练倒立,还满脸欢喜呢。
  大伙儿回头望去,摄像机的镜头也跟了过去。低矮破败的房门前,一个瘦弱的老女人在暖暖的阳光下正朝这张望,嘴巴微微张着,脸上堆满了笑。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语言平实简洁,富有农村生活气息,非常符合小说塑造的普通平凡的乡村里的人和事的特点。比如作者把手挠头皮、咧嘴笑了的卢憨比作“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十分形象贴切。
B.“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着墨不多的一段环境描写,表现了小院的整洁、生机盎然。这说明卢憨的母亲虽然精神不好,但还是非常勤劳,并且热爱生活。
C.村里人开始时并不了解卢憨,甚至瞧不起他,认为他上电视会给卢村丢脸,但当他们观看了卢憨的绝技之后对他又十分佩服。小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到最终理解他的心理过程。
D.小说题目为“绝技”,作者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卢憨的绝技,除直接描写卢憨让人折服的动作之外,作者还很注重写围观者的神态和心理,从侧面衬托卢憨的高超技艺。

E.小说的构思十分精巧,在卢憨表演完绝技之后,作者又交代了卢憨练成绝技的原因,凸显了文章主旨。文末对卢憨母亲的描写是点睛之笔,让读者倍感温馨,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小说前三段写村里人聚在卢憨家门口看热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卢憨这一人物形象。



卢憨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城市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它拥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
“城市化”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由国家及各级政府组织所担当,并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内化。
“城市化”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流之一就是发展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发展主义一直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由“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记忆中沉淀凝练而成的朴素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的观念意识。在今天,“提速城市化”也被人们看成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无可选择的选择。
就概念而言,“城市化”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口、生态的侧面,社会结构的侧面,生活结构的侧面和社会意识的侧面。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市化”被简单地解释为人口学的过程,被等同于产业化或者被解释为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人、社会以及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被忽视了。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与城市化主旨相违背的制度设置或实际举措,实际上出现了扼制城市化、片面城市化、逆向城市化等反城市化的倾向。如用身份制(户口)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无疑是具有扼制人口城市化的意图和实际功效;将流向城市的农民设置为“流动人口”即产业化所需的“劳动力”人力资源,这样的城市化不能不说是片面的城市化。城市改造中直接造成了具有逆向城市化特征的社会迁移,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和房地产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成为旧城改造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城中心的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中下层城市居民生活结构遭到破坏,生活、工作、消费场所的分离等等。城市扩展和城市改造,正使大量被征地农民与城市动迁居民利益受损,造成城市下层的进一步贫困化,直接造成了反城市的“民怨”。令人担忧的还在于,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正在破坏着城市作为文化积淀物和文化载体的价值,破坏城市的文化生态。事实上,千城一面的景象在中国隐约可见。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凸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实现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协调匀衡的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的现代城市,才能体现城市化的主旨。
下列对“城市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B.“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了政界、学界和大众传媒等广泛关注。
C.“城市化”受到了中国人广泛的内化和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凸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D.“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也越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越好。

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被简单地看成是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注重产业化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
B.城市户籍制度的存在,具有遏制人口城市化意图的实际功效。
C.城市的改造过程中,追求的是官员的政绩和房地产商的利润,而不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D.提速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的唯一途径。

依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发展主义是“城市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根源,在中国它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
B.“城市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能实现现代化大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C.人口城市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二是大量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
D.在“城市化”实施的过程中,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文化生态,往往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冬天的情调
钱歌川
①柳叶欲枯,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残了,犹剩几枝抗傲着严霜,秋天老去,如果有着晴和的天气,即算日历上告诉我们已经到了立冬,我们决不相信今年的冬天到了。直到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我坐在客厅中翻阅当日的报纸,忽觉刘一片片的冷风攒到我的颈项中来,我疑心是北窗没有关好,举目环顾一下,室中所有的门窗都紧闭着。这才怪啦,风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在夏天的时候,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还邀不到一丝风进来,现在四围都关好,倒有风了。我只得寻着风所来的方向去看,原来是从窗户的隙缝中进来的。那隙缝窄小得透不过光,但冷风却仍可以长驱直入,直吹到坐在离窗口七八尺远的我的颈项申来。这时我才相信确是冬天到了。
②人们总是不肯爱惜自己现在的处境,做学生的,羡慕人家在社会上办事;等到自己出了学校入社会任职时,又羡慕无牵无挂的学生。到了夏天,说他宁喜欢冬天:到了冬天,他又觉得还是夏天好。其实,无论什么事,绝不能尽善尽美,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人们如果能隐恶扬善,只看它的好处而不看它的坏处.那么凡事都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了。
③现在又是冬天了,所以我要对你说,我爱冬天。无论它的寒风怎样刺骨,无论它的阴霾怎样闷人,无论它的白日怎样短促,无论它的暗夜怎样凄凉,我仍旧爱它,我爱它就是因为现在我在它的怀抱里。
④冬天早眠的滋味,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试想你从一个漫漫的长夜里睡了醒来。便有啁啾的小雀在屋檐前窃窃私语。太阳光从窗帘缝中窥进来,使你不敢把眼睛睁开来回看它,偶然眯着眼望一望,你至多只能看见窗玻璃上凝聚着一层水蒸气,隔断了窗外的世界,使你只好重新闭上眼睛,而想起夏天早晨所见的花草上那一层薄薄的露水,或甚至疑心自己乘着陆放翁的烟艇在雾锁的湖上荡漾。直到太阳驱散了晨雾,把眼前的湖光山色毕现出来的时候,你朝南的卧室中,已被阳光占满了。这时便再不能做那些白日之梦了,只好细细地来咀嚼透尝早眠的滋味,温暖的被褥好像青春一般地令人留恋。你如果是文人的话,这时便要为你的文章做腹稿,怎样开头,怎样起伏。怎样结束,从头到尾都想好,只等起身动笔。
⑤冬天的太阳是人人都感着极可爱的。礼拜天的上午吃过早饭大家坐在太阳中闲话,或是找点极不重要的事情做做,或是弄点小小的点心吃吃,忙里偷闲,格外有趣。你要是住在乡下的话,这时便可走出到町畦上去,看长天中飘忽的白云,田地上傲霜的野草,而透明的空气正招待着一个透明的心怀,枯叶无声地落到你的脚边,你才感到果然有一片微风掠过你的面颊。银杏经霜而变得金黄的叶子,远远望去就像一树黄金在太阳光中闪耀,谁说冬天的原野是空虚的呢?
⑥每逢大雪,就是从小就住在降雪地带的人,也要感到很大的趣味。有时早晨起来朝窗外一望,一切全埋在白雪之下,仿佛把人间所有的污秽都给掩盖了。我常爱在大雪天出去踏雪,满以为留下了一些足迹在地上,等到你回头看去早已莫辨来时路了。茫茫天地间,小小的人迹,是随时可以埋没的。若能大步踏去,倒也能得到一种飘然之感。四围的树木和房屋都立着不动,凝视着雪花的飞舞,而自己竟能置身其中,和着那种无声的旋律,一块儿来舞,你想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回事啊。
⑦春天像一个穿红着绿的乡下姑娘,实有点俗不堪耐;夏天像一个臭汗涣发的粗野武夫,令人不敢向迩:秋天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虽然也有几分爱娇可喜,但仍不及冬儿姑娘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她没有一点轻浮的颜色而富有坚强的意志。
⑧除了前述的这些体验而外,决不可忘了冬夜的围炉。那是冬天最后的乐园,无论贤愚贫富,都莫不以此为归。我们为衣食在外奔波了一天,饱尝风霜的凌虐和工作的逐迫,黄昏时抱着一颗冻馁的心回到家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妻儿的慰藉,试想这时与家人围坐在一盆熊熊的火炉旁,乐叙天伦,温情可掬,不仅烤热我们的身子,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白天的疲劳,好像成了别人的事,屋外的寒风也就失了它的威胁了。
⑨一炉火,一壶茶,便可以使我们精诚团结,深夜不散。即算那最有传染性的呵欠,一再地来催我们,谁也不肯首先离去。深刻的冬天所给我们的指示,也许要算这个为最有意义的了。现在正是冬天,外面风刀霜剑,我们大家乐呵地团结起来吧。
(原载1935年12月25日《新中华》第3卷第24期,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以叙述为主,写自己对冬天冷风的体验,突出了冬天的酷寒,引出后文对冬天各种情调的描写,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喜爱。
B.作者寓哲思于文中,着力表现自己对冬天喜爱的同时,茌第②段中对人们不珍惜自己现在的处境、羡慕他人、见异思迁的思想大加批判。
C.第⑥段中,作者在冬天踏雪时认识到人世功名不能长久,正如足迹会被大雪埋没,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能体会到飘然之乐。
D.第⑦段将冬天与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突出了,冬天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意志坚强的特点,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E.在表现冬天情调时,作者多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情景,抓住自身的心理感受加以描摹,细腻而真实,极富感染力。
“冬天的情调”其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作者在行文中先后使用了多种不同的人称代词,选择其中两种,分别举例阐释其表达效果。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乎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3年第1期,有删改)
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才可能以假乱真。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齐白石衰年变法王开林
五十七岁时,白石老人仍然有衰年变法的勇气,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敬佩。年近花甲,别的画家早已守成,门户守得严严紧紧,连只蚂蚁都休想钻进去,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一改轻车熟路的画风,去追求遥远陌生的艺境。
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起因于他对自己的工笔画越来越不满意,且看他如何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余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避乡乱窜于京师,识者寡,友人师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
近人胡思敬说:“大约文艺之士或传或不传,亦各有命,非可以力争。死后得一知己,胜于生前十倍。”其实,生前能获知己才是艺术家之大幸。齐白石勇于衰年变法,外界强有力的赞成者和推动者是同时代的大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在欧洲学习的是西洋油画,但中国画的造诣也十分了得。他凭仗慧眼和法眼看出,齐白石具备天纵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向发展,精进数年,成就未可限量。
几经琢磨,白石老人豁然悟出“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曾告诉弟子娄师白:“书画之事不要满足一时成就,要一变百变,才能独具一格。”
赞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还有一位丹青高手,即以画马著名的大师徐悲鸿。白石老人在《答徐悲鸿并题画江南》一诗中写道:“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我心手出怪异,鬼神使之非人能。”可见徐悲鸿对齐白石的评价不是一般好,而是非常高。在京城,他们曾多次合作,大幅大幅的泼墨画,绘完了,相对莞尔一笑,仿佛宇宙之大,唯使君与我耳。有陈师曾和徐悲鸿这样当世无几的国手在一旁大力鼓动和促成,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就勇气十足,信心十足了。
衰年变法之后,齐白石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这种蟒蛇蜕老皮的苦乐也只有他本人最清楚:“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自心明。”
齐白石特别讲求继承传统,转学多师,他最欣赏的画家有徐渭(青藤)、石涛(原济)、八大山人(雪个)、黄慎(瘿瓢)、吴昌硕(缶庐)等数位,这些丹青巨擘全都艺术个性鲜明,反对墨守成规,能够别开生面。齐白石骨子里十分高傲,却也写过崇拜前辈大师从心悦诚服到五体投地的诗:“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愿做徐青藤门下走狗的,齐白石不是第一人,第一人是清初的大画家郑板桥,郑板桥曾刻一方印,印文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则不啻要做青藤居士徐渭门下的“走狗”,还要做八大山人朱耷与缶老吴昌硕门下的“走狗”,轮值于三家门下,真够劳苦的,可他心甘情愿。我想,在冥府之中,齐白石见到徐渭、朱耷和吴昌硕,执意要拜他们为师,只怕那三位前辈高手都会逊不敢当,不约而同地说出“折杀老夫”的话来。
齐白石衰年变法,从自发直抵自觉和自由,追求全新的境界,他追求到了,脱却一身匠气,直抵造化之美的神秘殿堂。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要变法图强,非得要有这种不计一时之利、务求百世之功的勇气不可。白石老人敢于锐变,而非渐变,在艺术风格上革故鼎新,表面看去,他要冒“非生即死”的危险,实则他的底气在那儿,就一定能够活得更漂亮。
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大功告成,所以他特别喜欢别人冲他翘大拇指。不老的童心固然起到作用,爆棚的自信也未加丝毫掩饰。这就对了。(选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叙议结合。“衰年变法”是指齐白石晚年不为名利所困,打破门户之见,反其道而行之,去追求遥远陌生的艺境。
B.齐白石避乡乱到了京师,作品不被认可,经过反思,他悟出自己的大笔墨之画过于形似,缺少超凡之趣,决定向大写意方向发展。
C.高傲的齐白石倾心于徐渭、朱耷、吴昌硕,体现了他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表明了他所达到的艺境已经超越前辈。
D.从齐白石衰年变法成功中作者感悟到: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要变法图强,非得要有这种不计一时之利、务求百世之功的勇气不可。

E.齐白石衰年变法,他革故鼎新,脱却匠气,从自发到自觉和自由,直抵造化之美的神秘殿堂。他也乐意被别人认可。
根据全文,概括齐白石衰年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4分)
答:
本文大量引用了齐白石的诗文,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