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踯躅(chú)箭镞(zǔ)月杪(miǎo)廖廓(kè) |
B.舐犊(shì)蹒跚(shān)颠踬(zhì)虬曲(qiú) |
C.脚踝(ké)黑黪黪(càn)斜睨(nì)宿愿(sù) |
D.驯服(shùn)惬意(qiè)赝品(yàn)模范(m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如果说信息得不到应有的保密,那么政府、公司和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将陷入混乱,这个社会将变得不可收拾。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吉林领导的一家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商用价值的量子密码系统。量子密码系统技术依赖于量子物理学理论,即对一个量子系统的任何观察必然会改变该量子系统。该系统的原形机包括一个随机数发生器和能够发射和检测构成量子信号的单个光子的设备,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绝对安全。
常规的密码系统为了保证信息安全,都在集中开发功能强大的数码锁,但是,如果某人偷到数码锁的密钥,那么即便是最强大的数码锁也无济于事。应用量子密码系统就能保证这把密码锁的密钥,在该技术中,密钥是以光子的形式传递的,光子偏振方向的变化是随机的。因为任何试图分析该信号的行为都会改变偏振方向,所以发送者和接收者通过对光子偏振性的比较就能发现是否有人试图窃取该密钥。如果密钥光子的偏振方向有变,发送方再次发送新的密钥,直到接收方收到一个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密钥为止,这样就能保证密码锁的安全可靠。
现在,量子密码系统仍然是超前的,通常用于商业的是非量子密码系统,如公共密钥系统。公共密钥系统的安全性在于当今的计算机速度还不够快,因而不能破解它的密码。今后,随着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这种系统将毫无用处。
对于所面临的挑战,吉森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准备。其中之一是量子密码系统中光子的长距离传输只能通过一次光脉冲在空气中或光纤中完成,而无法进行放大,因为任何放大作用将破坏量子编码信息。经过大量的试验,吉森小组在传输距离上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他们已经将一把量子“钥匙”通过光纤从日内瓦传输到洛桑,距离超过67千米。
7.对于“量子密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密码系统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绝对安全,具有较高的商用价值。
B.量子密码系统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量子物理学理论。
C.量子密码系统对任何一个量子的观察都会使该量子系统发生变化。
D.量子密码系统的原形机由一个随机数发生器和能够发射和检测构成量子信号的单个光子设备构成。
8.量子密码系统与常规密码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有强大的密码锁 B.是否有公共密钥系统
C.是否能够破解密钥密码 D.是滞以光子的形式传送密钥
9.最后一段中提到的“面临的挑战”指的是
A.计算机运算速度不够迅速。 B.如何保护密钥的问题。
C.如何保护量了密码系统的问题。 D.量子密码系统中光子的长距离传输问题。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密码系统一旦投放市场,“黑客”将对“量子密码锁”无可奈何。
B.应用了量子密码系统的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人将不再需要设定密码。
C.公共密钥系统安全性不够,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有人找到破解的方法。
D.随着量子密码系统投放市场,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的保密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植物生理理论,是生化调控技术的依据。
根茎叶表面可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物质。它们一进入植物体就随筛管液流与导筛水流传布周身。这种特性给农用药剂大开方便之门。原需根系吸收的矿质元素,有些易被土壤固定,不易被植物吸收;采用溶液喷射的根外追肥,就能得到解决。此外,农用药剂可用注射法“内服”,并能在体内转移保留。一向“外敷”的除害保护剂,只对覆盖枝条有效,量大期短,两相比较,已不可同日而语。
溶液养殖成功,确定了营养代谢所需水分与矿质元素的性质和数量,成为灌溉和施肥的科学依据,并成为无土栽培的榜样。自然资源在太阳的操纵下,供给植物能量,提供必需的生态环境,再经植物相互影响,实现遗传性状。植物为维持生存,依靠感应性来适应阳光、温度和季节变化,以及逆境的胁迫。植物常在敏感部位受到刺激后,便发出信使在体内传递,影响效应部位反应出来。研究发现,这些信使是激素一类生化物质,它们生理活性强,功能各异,化学结构较简单,可以人工模拟批量合成。对植物微量施用,就会启发显著的生理变化。
12.下列说法中,正确解说了“根外追肥”的一项是
A.改变矿质元素易被土壤固定的特点,以易于植物根系的吸收。
B.将自然状态下由根系吸收营养改为由根系外部吸收。
C.将传统的向植物根部施肥的方法改为用溶液射茎叶。
D.改变被土壤固定的矿质元素的形态,用来喷射根部。
13.下列说法中,对“内服”“外敷”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服”“外敷”是使用农药的两种方法。
B.“内服”使用的是溶液,“外敷”使用的是干粉。
C.“内服”比“外敷”节省农药,提高效率。
D.“内服”的农药溶液可传布全身,“外敷”只能覆盖枝条。
14.“自然资源在太阳的操纵下,供给植物能量,提供必需的生态环境”一句,是为了说明
A.为了维持生存,植物必须适应阳光、温度和季节变化。
B.植物生长需要的能量及生态环境,都来自阳光的照射。
C.自然资源只有经过阳光的照射才能供给植物能量及生态环境。
D.阳光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实现遗传性状起着重要作用。
15.下列四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溶液养殖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由于植物根茎叶表面可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物质。
B.当植物的敏感部位受到刺激后,就会产生一种生化物质,在体内传递这种刺激。
C.植物依靠感应性适应生存条件的变化,并随时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
D.利用生化调控技术可以促进植物发育,增强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所谓黄肠题凑,是指墓葬中椁室周围用柏木枋堆垒的框壁结构,为我国汉代的一种葬制。所谓石材题凑,是指墓葬中砖室周围用石材砌垒的框壁结构,因它是“黄肠题凑”影响下的产物,目前考古界故称其为“石材题凑”或“题凑石墙”。
“黄肠题凑”起源于先秦“题凑”。《礼记·檀弓上》:“柏椁以端长六尺。”郑玄注曰:“以端题凑也,其方盖一尺。”孔颖达疏曰:“以端者,犹头也。积柏材作椁,并葺材头也,故云以端。”《吕氏春秋·节丧篇》:“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高诱注曰:“室,椁藏也,题凑,复垒也。”又《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凿池积土,文石为椁,题凑为中。”说明题凑结构至迟在战国时已出现。但至今尚未发现战国题凑实例,故其形制、结构不可考。
“黄肠题凑”出自《汉书》。是西汉皇帝、诸侯王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他勋戚大臣只能由皇帝特赐。《霍光传》:“光死,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端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可知这种葬制之“黄肠”是指颜色黄而长的柏木,“题凑”是指柏木堆垒的方式方法,垒时木头要向内。
东汉时期,随着砖石室墓的盛行,黄肠题凑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用石材作题凑的砖室墓。《后汉书·礼仪制下》载:“大丧,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表明东汉时题凑已用方石制作,如黄肠题凑之礼制。
据考古资料,大约从东汉安帝起,中原地区的大型墓葬皆实行前、中、后三室之制,题凑之制因而受到多室墓制冲击,石材题凑从此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踪隐迹。
12.目前考古界又称石材题凑为“题凑石墙”,所以称其为“墙”,是着眼于:
A.所用材质 B.实际作用 C.砌垒结构 D.墓室形制
13. 对文中引文的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礼记·檀弓上》的目的主要是说明题凑的材质及形状
B.作者引《吕氏春秋·节丧篇》主要是为了说明先秦已有题凑
C.作者引《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主要目的是说明题凑在墓中的位置
D.作者引《后汉书·礼仪制下》主要是为了说明东汉时按照礼仪制作王侯等的墓室
14.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墓葬的题凑结构从先秦到两汉都有,但黄肠题凑只在西汉时才有
B.《汉书》中记载的黄肠题凑所用的材料和堆垒方法,是现在所见最翔实的
C.石材题凑与黄肠题凑只是所用材料不同,堆垒的方式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D.题凑墓制的消失,是因为从东汉安帝时起,中原地区都实行多室墓制
15.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有黄肠题凑的墓制由内到外依次可能是:梓椁——便房——题凑——积土
考古资料表明,砖石墓和多室墓的盛行,是黄肠题凑消失的根本原因
黄肠题凑不仅古代文献多有记载,考古中也已有实例发现
石材题凑与黄肠题凑的渊源关系,出土的铭刻“黄肠石”的方形墓石可证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小题。
绿色建筑
回顾人类建筑发展的历史,从远古时代到工业革命之前,其外部、内部的装饰及造型,反映了人类的艺术甚至是哲学思想的历程,但就其内部的居住环境而言,它仅仅是遮风避雨的“掩蔽所”;工业革命之后,新材料用于建筑物的建造,照明、电梯及空调这些标志工业文明的设施进入建筑物,富裕的人们有条件追求居住的舒适性,进入所谓的“舒适建筑”阶段;进而出现了全封闭的、完全靠空调和人工照明的“现代化建筑”,随之,完全的人工环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空调病”,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甚至在大楼里建起模拟自然环境的森林浴空调,出现了“健康建筑”。这些建筑物都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开始反思,此前建筑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界抗衡,用不可再生的能源作为武器与自然界作斗争,其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于是,学者们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这种建筑是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亲和自然(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尽量不破坏环境和文化传统,保护居住者健康,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回归自然的理念。在国外,已建成一些绿色建筑和“零能耗”建筑的示范建筑。
我们认为,可持续建筑就是以人为本的建筑。一方面,建筑在形式上应当与自然协调;更重要的是建筑应该以尽可能小的能源代价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
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手段就是采用可持续建筑设计和空调通风技术。自然气候环境与所要求的人居环境的差异,需要空调或采暖提供能量来平衡,它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可持续建筑设计应该减少这种能量需求。建筑周围的绿化与水体、合理的自然通风是改善建筑微气候的重要手段。绿化能够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地面对建筑物的辐射。合理设计建筑朝向、建筑的布局、建筑物楼梯间、门窗位置、风塔或高层建筑的中庭等,可以使建筑内部得到冷却并获得充足的新鲜空气。
加强建筑维护结构的防热隔热性能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技术手段,由此获得的节能效益也最明显。主要措施是墙体、屋顶及门窗采用传热系数小的材料。除此之外,采用植被屋面、通风屋面、中空结构的墙体甚至“水墙”,建筑外遮阳、防辐射玻璃等措施也已成为重要的可持续的建筑技术。
“绿色空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合理的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夏季温度过低,冬天温度过高并不能给人带来更舒适的环境,相反还要付出更多的能量代价。提高采暖空调系统的效比,充分利用自然能及能量的回收是“绿色空调”的主要技术措施。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工厂的废热采暖及热、电、冷联供都已作为绿色空调技术而被研究与利用。
“绿色建筑”的理念将带来巨大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7、下列对绿色建筑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绿色建筑是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亲和自然、保护居住者健康的一种建筑理念。
B、绿色建筑是采用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和空调通风,从而使建筑内部获得新鲜空气的建筑技术。
C、与“舒适建筑”相比,绿色建筑采用空调通风却不会出现“空调病”。
D、绿色建筑运用绿色空调来确定合理的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
8、下列对“可持续建筑就是以人为本的建筑”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可持续建筑应该以尽可能小的能源代价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环境。
B、可持续建筑与“健康建筑”都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念。
C、可持续建筑在形式上应该与自然协调,为居住者提供优良的室内气候环境。
D、可持续建筑用低能耗来平衡自然气候环境与所要求的人居环境的差异。
9、下列对“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筑”关系的解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建筑的一种表现形式。
B、绿色建筑是一种理念,而可持续建筑是一种发展理论。
C、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手段就是采用可持续建筑设计和空调通风技术。
D、绿色建筑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绿色建筑风靡全球。
B、确定合理的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是给人带来更舒适的环境的前提。
C、森林浴空调与绿色空调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D、建筑周围的绿化与水体、合理的自然通风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骨髓移植是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医疗技术,它是指把骨髓细胞从一个人体内移植(一般是通过静脉输入)到另一个人体内。确切地说,“骨髓移植”应该叫做“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是人体内所有血细胞的“种子”。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等,都是由它经过多次分化发育而来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患者先进行超大剂量化疗和放疗,主要目的,一是最大度杀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二是全面摧毁病人体内正常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不能攻击新植入的异体细胞,为新植入的细胞提供生存空间。然后将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让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人体的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两端的红骨髓中,只有极少数会到血液中“旅行”,医生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获得造血干细胞,因而这种方法也就被称之为“骨髓移植”。近1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有办法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这个过程称为“运员”。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大量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这种方法称为“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就是说,现在“捐赠骨髓”已不再是“抽取骨髓”,而是“献血”了。
到20世纪70年代,骨髓移植技术逐步成熟,众多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和血液病患者得到救治,大约50%-70%的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可以长期生存。为发展这项技术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医学家托马斯(E.D.Thomas)获得了1990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7.根据文意,对“骨髓移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骨髓移植是把一个人的骨髓移植到另一个人的体内的医疗技术。
B.骨髓移植实际上是把一个人的骨髓通过静脉输入到另一个人血液中的医疗技术。
C.骨髓移植是把一个人的骨髓细胞实际上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的医疗技术。
D.骨髓移植实际上并不是移植人的骨髓,而是输血的过程。
8.对画线句子“造血干细胞是人体内所有血细胞的‘种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都是由它经过多次分化发育而来。
B.造血干细胞可能让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C.造血干细胞在人体血液中含量极少。
D.造血干细胞可以释放到血液中。
9.下列说法不属于进行“骨髓移植”过程的是
A.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造血干细胞。
B.对患者进行超大剂量的化疗和放疗。
C.将骨髓供体中的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
D.摧毁患者体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为植入的新细胞提供生存空间。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骨髓移植技术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时间逐步成熟。
B.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人体的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的两端的红骨髓中。
C.医生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来进行骨髓移植。
D.骨髓移植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美国科学家托马斯(E.D Thomas)为这项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