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图1中A—B线某乡的有关资料
自然环境 |
海拔高度(米) |
1 600 |
||
年降水量(毫米) |
350 |
|||
≥10℃积温(℃) |
2 997 |
|||
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方千米) |
5 200 |
|||
植被覆盖率 |
1900年 |
较高 |
||
2005年 |
显著降低 |
|||
人均耕地 |
1970年 |
0.57(公顷) |
||
2005年 |
0.23(公顷) |
|||
每公顷土地投入成本 |
4 182(元) |
|||
土地产值 |
5 610(元/公顷) |
|||
耕作方式变化 |
1955~1980 |
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
||
1981~2005 |
小麦→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 |
|||
(1)根据材料一,从B至A反映出 和 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温度带有热带、 、 暖温带、 。
(2)根据材料二,当年降水量小于300 mm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 。当年降水量在 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450 mm时,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 。
(3)根据材料三,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 区,耕作制度是 。
(4)根据资料三,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使得该乡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协调当地人地关系的措施。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地理位置是。
(2)此时北半球为 节气。
(3)C点昼长为 小时,此时C点地方时为 。
(4)此时北京时间是 月 日 时
|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利枢纽Q名称为,对R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2)说出M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
(3)图中N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为,在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容易使图中A、B附近地区的土壤出现_________________问题。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对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可能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山峰与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相比,垂直自然带更________(复杂、简单)
(2)图中M、N两地≥10℃积温值范围各为多少度?请从地形名称角度说明判断理由。
(3)P、N所在地形区,地表崎岖,试分析其各自的成因。
(4)M、N地区为湿润地区,但M地区在7、8月份常出现旱情;N地区全年干旱频发。简要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
读某地区示意图和该区甲国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甲国西部与中、东部地区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的差异。
(2)根据图示信息推断甲国人口与城市的分布特点,并说明理由。
(3)乙国狭窄的国土上聚集着大小温泉两万余处,请说出其主要原因。
(4)图中丙国A、B、C、D四地中,地带性土壤呈酸性的是 地。
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2)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3)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
(4)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