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
时期 |
领导阶级 |
纲领或指导思想 |
重大斗争 |
19世纪末 |
资产阶级 |
兴民权、君主立宪 |
维新变法运动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农民阶级 |
扶清灭洋 |
义和团运动 |
20世纪初 |
资产阶级 |
三民主义 |
辛亥革命 |
A.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B.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C.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D.都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B.国家重农抑商政策调整 |
C.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下列符合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周代宗法制 | B.秦代三公九卿制 |
C.明代废除宰相制 | D.唐代科举制 |
《盐铁论·水旱第三十六》记载,“卒徒工匠,以县官日作公事,财用饶,器用备。家人合会,褊于日而勤于用,铁力不销炼,坚柔不和。故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以便百姓公私。”该记载主要强调
A.官营盐铁业的主导地位凸显 |
B.盐铁业中已出现社会分工 |
C.封建政府重视盐铁业发展 |
D.官营盐铁业有助于国计民生 |
学界曾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法律经历了儒家化的过程。杨振红在《从出土秦汉律看中国古代的“礼”“法”观念及其法律体现》一文中指出,秦汉律所蕴含的家族主义和等级观念从其建立伊始就已经存在,而非法律儒家化的结果。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杨振红利用了可信度比较高的史料 |
B.一般认为等级观念等于儒家思想 |
C.“独尊儒术”是未曾发生过的事 |
D.中国法律并未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 B.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
C.转嫁战争负担 | D.强化物资管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