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下列各项中,能与马克思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 )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B.第三产业的兴起 |
| C.“福利国家”的建立 | D.“新经济”的出现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可知洪仁玕的经济主张是()
| A.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 B.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
| C.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 D.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
| A.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
| B.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
|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
| D.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 |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 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 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
| 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 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
19世纪末,有人曾惊叹道:“在1870年以后你就无法编写英国经济史了”。这是因为()
| A.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
| B.帝国主义忙于重新瓜分殖民地 |
| C.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衰落 |
| D.英国已经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
几位历史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讨论一个有关近代英国的话题,以下是他们谈话内容的片段:
甲:英国通过对殖民地的无情掠夺和奴隶贸易,从海外获取了远超他国的财富
乙:在英国避难的加尔文教徒敢于创新,他们中涌现出许多企业家和发明家
丙:英国逐步确立了以议会制和内阁制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丁:被剥夺了土地的劳动者沦为乞丐和流浪者,他们为了糊口,进入城市寻找工作
请问他们讨论的话题是()
| A.英国殖民帝国地位确立的原因 |
|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
| C.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
| D.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