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
|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
|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
|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
|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
|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
|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
|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
| D.顾炎武主张全面废除儒家思想 |
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
| B.提倡人人平等 |
| C.反对封建礼教 |
|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
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 “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
| A.人性本善 | B.格物致知 |
| C.心即理也 | D.致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