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戽车寻丈旧知名, 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 )
|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
|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
| 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出现 |
| D.体现了官营手工业的精湛技艺 |
有位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请问“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的,最可能是那一家的想法?
| A.墨家 | B.纵横家 | C.法家 | D.农家 |
读图6,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作为外国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其主要目的是
| A.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
| B.开辟外国租界 |
| C.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的反帝斗争 |
| D.扩大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范围 |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
①创办新式学堂②改革中央机构③建立新式军队④实行民主政治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19世纪末,中国翻译界出现了新变化:中国人自译书多了,关于日本的书多了,关于典章制度以及形而上学的书多了。下列事件与导致此种变化无关的是
| A.洋务运动 | B.甲午中日战争 | C.维新变法 | D.义和团运动 |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台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这篇檄文应当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C.《天津条约》签订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