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贾府抄检大观园时,探春说出上面的话。(《红楼梦》) |
B.《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消息,介绍新思想,批判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了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他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趣愈来愈浓,跟他的家庭离得愈来愈远,即便是与觉民,也有了距离。(《家》) |
C.吴荪甫的丝厂贴出了扣减工钱的布告,女工们像潮水一般涌出车间,把那刚刚贴出来的布告撕得粉碎,之后关车、罢工、冲厂。丝厂女工喊出了“打到屠夜壶”“打走狗姚金凤”等口号,风潮很快席卷恶劣其他丝厂。(《子夜》) |
D.长坂坡一战中,张飞曾经让二十多个骑兵在树林中敲锣打鼓,以为疑兵,为吓退曹操创造了条件。此计成功之后,张飞再接再厉,让士兵拆断长坂桥,曹操疑有埋伏,不敢追赶。(《三国演义》) |
E.在初次谈到欧也妮终身大事的那顿晚饭后,拿侬到葛朗台房间拿一瓶酒,下楼时差点摔了一跤。葛朗台责备拿侬怎么和别人一样站不稳,拿依怪楼梯不牢靠,葛朗台太太也说早该叫人来修理了,前一天欧也妮也几乎崴了脚。尽管葛朗台还责怪他们不懂踩楼梯边上还结实的地方走,但是碍于太太的情面,还是请了人来修理,他拿走家中唯一的蜡烛,让妻子、女儿和女佣留在除了熊熊的灶火,没有任何光亮照明的原地。(《欧也妮•葛朗台》)
从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 |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C.青,取之于蓝 | D.不拘于时 |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小学而大遗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吾未见其明也 |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B.君子生非异也。 |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D.或师焉,或不焉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国庆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
C.她把积攒来的400元零花钱,资助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赵长波,确保他能够支付读完小学的学费。 |
D.乱收费的存在,既有认识不到位、经济驱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监督检查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
B.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 |
C.“经典”应该是与普通民众的素朴之心息息相通的,所谓“润物细无声”也只有以此为基础才得以实现。 |
D.这篇题为《难得糊涂》的杂文,不仅牢骚太盛,而且把早已成了笑料的“格言”奉为经典,实为不刊之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