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神话是人类早期生活的全面记录,表现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心理和情感。神话以一种浪漫想象来表达神性观念及其灵性世界,远古人类在这种浪漫想象中开始探索世界和人生的起源及归宿。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系统中均有丰富的神话故事。
埃及有太阳神“拉”开天辟地的传说。据说在混沌初开之际,“拉”在水神“努”的体内孕育成形,又从莲花苞中开出水面,显现为一团红日,并成为万物的创造者。“拉”创造了天地、人类和动物。后来,由于人类堕落犯罪,“拉”派遣他的女儿爱情之神赫托尔去毁灭他们。接着“拉”又回心转意,便以美酒灌醉女儿,使她常卧不醒,人类因此免于毁灭。
巴比伦也有一则创世神话。故事说,起初太空中只有混沌和化身为恶魔的提阿马特的太初深渊。后来.提阿马特生了诸神,诸神反过来剥夺了她的权力。提阿马特为此震怒,准备惩治诸神,诸神得知后十分恐慌,唯有大神安夏尔之子马尔都克对提阿马特无所畏惧,并与之搏斗且战胜了她。马尔都克将提阿马特的躯体撕成两半,一半为天,一半为地,并进而创造了星辰、万物和人类。
中国则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上古时期,天与地混沌未开,像个鸡蛋,盘古就生长在这当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剖,属于“阳”的清而轻的物质上升为天,属于“阴”的浊而重的物质下降为地。盘古也在天地变化之中成长,逐渐其智超过天,其力超过地。这样又经历一万八千年,天极高了,地极深了,盘古的身子极长了,然后才有三皇出现在世间。《旧约》中记载了古代希伯来人的神话创世说。上帝耶和华在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又用泥土捏了一个男人,取名亚当;并取亚当的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夏娃。耶和华使他们结为夫妻并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生活。之后,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劝诱下,违背耶和华的旨意吃了分辨善恶之树的果子。于是智慧明了,眼睛亮了,他们看到了自己那赤裸着的美丽肉体而耶和华知道后,大发雷霆,他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让他们去历经人类的各种磨难。
神话在远古时代是人们对人性与神性、世间与灵界的描迷和解释。古人用神话来说明宇宙的起源和天地万物的存在,体悟并解说人本身的意义。因此,神话中的各种人物神灵、天体神灵、自然神灵和动植物神灵形象构成了远古人类精神认知上的世界全景。当宗教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发展以后,神话的运用及其影响虽然逐渐削弱,但却未曾从根本上退出宗教舞台。世界各大宗教在其发展演变中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其神话形式。现存于世的各大宗教都有各自的神话构建,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在信仰生活中的活跃之态。因此,进一步研究当今世界宗教神话体系仍旧很有必要。
(摘编自王晓朝《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下列关于神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着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神话,全面记录着人类的早期生活,神话故事还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心理和情感。
B.神话是远古人类在浪漫想象中用来表达神性观念和灵性世界的,随着这种表达,远古人类也就开始探索世界和人生的起源及归宿。
C.古人用神话来说明宇宙是如何起源和天地万物为什么存在,同时,古人也靠神话来解读人自身的意义。
D.在远古时代,神话是人们对人性和神性、世间和灵界的描述和解释,古人精神层面的世界全景是由神化了的人、天体、大自然、动植物构成的。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世界范围内,各种古老文化体系中都有丰富的神话故事,中国神话中的盘吉开天辟地神话和古代希伯来人的创世神话,不约而同地把智慧提到很高的地位。
B.在埃及、巴比伦、中国的古老的神话中,关于创世的理解,都有基本相同的一个认识,那就是天地之初,一片混沌。
C.埃及神话中的太阳神“拉”、巴比伦神话中的提阿马特、中国的盘古都是自然物的人格化,尤其是较大星辰的人格化。
D.天地混沌未开的远古时期,盘古在像鸡蛋一样的混沌之中生长,后来,天地分剖,盘古也随着变化成长,因而盘古的智慧力量超过了天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拉”孕育于水神体内,创造了天地、人类和动物,后来由于人类堕落犯罪,“拉”派遣他的女儿爱情之神赫托尔去毁灭他们。
B.提阿马特生了诸神,对反过来剥夺她权力的诸神非常愤怒;诸神得知提阿马特要惩治他们,十分恐慌,只有马尔都克与之搏斗,并战胜了她。
C.随着宗教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发展以后,神话的存在越来越弱化,但世界各大宗教在其发展中仍保留了一定量的神话。
D.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系统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在信仰生活中的活跃状态,因而,已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宗教神话体系。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
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看,绘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也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国内流传下来的只是一部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元朝才多有卷册小品,在桌上摆着,作为案头玩赏的东西。这如同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来剧本是舞台唱的,实用的,后来成为文人创作后摆在案头欣赏,并不是在舞台上演的。有许多只能在案头看,是舞台上唱不了的。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哪是墙壁上的画,哪是案头上的画,这样才能探索宋元以来的画派、画风。
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儿,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下列关于“古代绘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考古发掘成果说明,我们所估计的绘画成熟的时代太早了,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文化经过了严重的破坏。
B.古代画在墙上与帛上的画,因其载体的脆弱易毁,很多没能得以长时间保存,这也导致后人产生了一些误解。
C.唐宋人据其所看到的武梁祠画像来推测汉代的绘画情况,认为两者一样,这种看法与汉代绘画的实际不符。
D.唐宋人低估了汉代的画的水平。汉朝墓壁里的壁画、马王堆的帛画,说明古代绘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北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得以留存,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这是我们的莫大幸运。
B.研究古代绘画的起源和发展,还有赖于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尽管这些绢画只是一些零块。
C.真正的唐朝人画的留下来的已很少,现在流传下来的,即使画稿是某名家的,画上的墨迹也不是其本人的。
D.古代二手描摹下来的古画副本水平很高,其绘画水平已非常接近原画,藉此我们可以一睹原画风采。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人所画的室内装饰画,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但真正精美的文人画,却是在元朝才出现且一直影响到后代的。
B.作为案头玩赏之物的卷册小品,就像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本是舞台唱的剧本,后来有许多却只在案头看。
C.文人案头画和墙壁上的画一样,有它的新趣味,其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从宋朝就已开始了,不能一笔抹杀。
D.苏轼画的竹子、树,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都不真正符合画家的要求,作画态度不很严肃,画也不精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二话没说,满口答应,让出了一片明净的场地。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第二天一大早,她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骂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贴,还是发了轿子?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最后还骂到树上的鸟:你这老不死的贼!你上偷瓜下偷菜,偷惯了一双爪子还贼喊捉贼。有本事你就到法院去告,叫十八路人马来抓呵。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了帮手把稻谷搬走。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糠拌饭么?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帮手中的一位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这天早上天气不错,玉梅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却发现谷堆上画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但因为谷堆已散,谷堆上到底有没有英文暗号,真相已没法澄清了。
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最后都只能摇头作罢。
据玉梅说,那贼婆子曾经送给她一条花裤,说她个子矮一点,穿着正合身。她当时还满心欢喜,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安什么好心,不就是嘲笑她的个头矮,要当众揭她的疮疤么?
玉梅还说,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票。她当时还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给她的难堪吗?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被玉梅想得恍然大悟。两家非但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
……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蟞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的,留下沟痕,已被踩死了,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也戳了一个。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姑娘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跑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的人物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口语化。玉梅在坪前的指桑骂槐和金花在篱笆那边的尖声回击,其语言都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B.小说先写“英文事件”爆发,后通过帮手的询问交代“事件”原委。这样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悬念,使情节具有波澜。
C.小说插叙“花裤”和“看戏”这两件往事,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它使玉梅对金花的误解加深,两人的关系更加不可调和。
D.玉梅的公公是个明理而又寡言的长者。他的出现激化了矛盾冲突,在玉梅的内心掀起波澜,也促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

E.面对公公的“嘟哝”,玉梅欲辩不能,只好“捂住嘴”。她“愣”在那儿仔细思量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为之脸红。
小说着重刻划了玉梅哪些方面的性格品质?请结合情节加以概括。
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删与不删,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网络并不完美
余建斌
今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周年,从互联网进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普及程度看,全球互联网也就走过二三十年。互联网从最初的工具、渠道、平台的属性,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空间。这样一种态势被人认同:“当前,互联网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
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互联网,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凸显,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全球互联网十大巨头里,中国占了四席。各种创业成功案例不断涌现,创新激情涌动,人们能清晰感受到,中国互联网和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迈入一个美好时代。
然而,互联网不是只有完美的一面。如同白帽子的网络安全专家和黑帽子的网络黑客总是成对存在、互相对抗。互联网的发展仍然伴随着“黑色”的另一面:脆弱的网络安全,计算机和网络病毒的地下制作和交易链条,利用网络的诈骗活动,盗取和利用人们的隐私伤害名誉或牟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此外,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被困于信息的不毛之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被巨大的信息鸿沟所阻碍。
即便是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10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中国互联网也还没有到沾沾自喜的时候。网络安全的普遍性难题仍然待解,在网络游戏和社交通信工具营造的虚拟世界里,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石上,我国网民规模超过6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9%。其中,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4.5亿,是未来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清醒看到,光是有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还是远远不够,其中掺杂着不少假冒伪劣商品和用户的失望乃至投诉;许多的“类硅谷”创新仍是拿来主义,最好的专家仍然需要去美国硅谷寻找……可见,除了资本、市场的话语权,还需要有核心技术话语权上的奇迹,才能在推动互联网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互联网的最大价值。
不过,网络虽不完美,但这恰恰给了人们拓展互联网价值和不断向上的空间和契机,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是身处美好时代。
(2014年11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互联网“黑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呈现出其不完美的一面。网络黑客总是与网络安全专家对抗,造成互联网的不安全。
B.网络安全很脆弱,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
C.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也像它的成就一样一直在不断的扩大。
D.现在中国互联网的网络创新力量还不足,即便是有一些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也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后起之秀,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突出。
B.我国的网民规模巨大,但由于仍有4.5亿的农村非网民人口,才使得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9%,这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
C.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10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
D.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的确令人欣喜,但其中掺杂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也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阿里巴巴已拥有的资产看,它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创业成功案例的涌现,创新激情的涌动,让人们能感受到中国与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
B.如果既能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又能拥有核心技术话语权,那么中国互联网才可能在互联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C.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还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美好生活,这也给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创造了空间和契机。
D.互联网正在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未来是美好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美国政府曾公开,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数十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焦虑中的越南开始求助于中国。
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然而,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
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曾在1983年至1993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最感佩的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的执着、奉献精神。姜廷良清楚地记得,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不顾个人健康,决定亲自试服。亲身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她团队中的钟裕容,肺部发现肿块,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另一位研究人员崔淑莲,很早就过世了……
“屠呦呦的贡献值得获取诺贝尔奖!青蒿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从而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生物学家、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据世卫组织最新的2009年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然而也曾有人说,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和自己研究团队在青蒿素研究中的作用。对此,屠呦呦不予回应。面对一片赞誉或非议,屠呦呦表现平静,一脸淡定。
“那时候没有考虑到什么奖。”屠呦呦说,“国家需要做什么,就努力去做好。”她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回顾当时的探索,屠呦呦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我们的工资待遇都挺低的,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要争取快速推进工作。那时候没有名利之心,大家经常汇报各自的进展,齐心合力争取更快出成果。”她感叹,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多提倡原创发明。你有原创的东西,在国际上就会被另眼相看,能说服人。
是屠呦呦推开了青蒿素的一道“门缝”,其他人合力打开了这扇“门”。屠呦呦表示,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发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对人类的礼物。毫无疑问,不断探索和发展传统医药,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药物。我主张中医和其他传统医学展开一项全球合作研究,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健康。”
(摘编自新浪网女性频道《大人物:屠呦呦》)
相关链接
①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药学院)。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9月24日,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2011年度拉斯克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新浪新闻)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成都日报《四十年后大方光彩》)
③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新浪专题《同学们眼中的“三无教授”》)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屠呦呦自幼对中医配方救人治病就充满了好奇,所以她学医,就是立志要研究这些神奇的草药。
B.屠呦呦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正是出于一种科学的反思精神,也是她对传统中医的探索与改良。
C.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寄寓了其父母望其成才的美好愿景,也在冥冥之中将她的人生与神奇的小草联系了起来。
D.生物学家、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认为屠呦呦的贡献值得获取诺贝尔奖,青蒿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从而证明了中医传统药物优于化学药物的价值。

E.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避免了世界上更多的人因疟疾感染而死亡,因而其贡献价值巨大。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屠呦呦对传统中医的态度。
从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应具备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概括这些优秀特质。
最近,有一篇文章的观点很流行——“屠呦呦PK黄晓明:一生努力敌不过一场秀”,这其实反映的是当下两种价值观的碰撞。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屠呦呦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试题。
名士家风
两晋南北朝的各个家族,权势虽有大有小,有久有暂,有长有消,但其为“权势”则一,其于家风则有异。
“家风”二字,完全可以对等译为家族精神文化传统。当时士人好教子弟,诫子弟,以至南北朝之末有集大成式的《颜氏家训》一书,正是向后世传递自家传统,当时又好修撰“家谱”“家录”“家传”之类,也是提醒后世保存家族传统,如谢灵运《山居赋》有云:“家传以申世模。”便明言以家传申述家族文化模式的用心。
各个家族的家风除有“共相”外,又有相对而异、保持甚久的“殊相”。何为陈郡谢氏家风的殊相?《南史·谢晦等传》史官评论说:“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显然,“雅道相传”便是谢氏特有的殊相。
“雅道相传”四字甚好。“雅道”是一种精神文化风貌,“相传”正是现代所说的文化传承。“雅”“俗”这对价值判断,其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在儒学兴盛的汉代,以言行合于五经为雅,以悖于五经为俗。在老庄玄学流行的魏晋六朝,则以高蹈出尘、任情背礼为雅,以尘务经心、拘挛礼法为俗。如当时语云“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以偃蹇倨肆为优雅”,可以看出那种喜尚不理政务、任诞放达的价值取向。在魏晋六朝,雅是名士风流的同义语,“雅道相传”的谢氏家族便得此种精神风貌。
《晋书·谢安传》说时人比谢安为王导,只是“文雅过之”。王导、谢安都是东晋名相,是王谢两家在政治上的最有成就的人物,也是两家家风的典型代表。“文雅过之”不仅是王导、谢安二人之异,也是王谢二家之异。王导的五世孙、南齐名臣王俭曾说: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一人而已。他也不能不承认在名士风流方面,其高祖王导终不能不让谢安一头。
在我看来,谢氏文化传统的殊相是名士家风,这种家风的精神底蕴是庄老心态,这种心态的结构是重情轻礼。
诚然,在魏晋六朝,名士家家有,代代有,却都不像谢氏那样一以贯之;庄老玄学处处谈,世世谈,始终不绝如缕,而以谢氏最为持久。在两晋南朝谢氏家史上,除一世祖谢衡是“硕儒”,末世孙谢贞受儒学熏陶外,再无一人好儒学者,这与琅玡王氏大不相同。
早在梁朝,谢氏的同乡袁昂便说过,谢氏子弟纵使长得不甚端正者,也“飒飒自有一种风气”。这其实就是名士家风。
谢氏“雅道相传”的名士家风、庄老心态,在行为上大抵外现为以下数端:适情悦意的生活理想,“朝隐”的处世态度,讲究风神仪表,向往山水风月,爱好文学;并由上述种种熔铸而成山水诗的“合金”。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说:“荣华之族谓之华宗,其子弟谓之华胄。”这大抵指显耀地位与豪贵生活而言。六朝人批评清谈玄学、放诞任达之风为“华竞”“华伪”“庄老浮华”,则主要指精神状态而言。本书将谢氏称为“华丽家族”,实兼有二者之意,即它不仅是一个政治贵族,亦且是一个精神贵族。
(选自萧华荣《华丽家族》,有删改)
下列关于本文中“家风”这一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就是家族精神文化的传统和家族文化模式。如《颜氏家训》就是集中记录、保存并传承颜氏家族传统的书籍。
B.从当时的“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以偃蹇倨肆为优雅”等语中,可以看出魏晋六朝那种喜尚不理政务、任诞放达的价值取向。
C.谢氏家族的家风是“雅道相传”,这是受到庄老玄学影响而形成的一种重情轻礼的价值取向。
D.魏晋六朝时期各个家族的家风有其各自长久保持且世代相传的独有的特点,但也有相同之处。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六朝时期王谢两大世家在政治上是并称的,但在名士家风上,谢氏却独具一格,甚至超越了王氏。
B.家风常常被用以提醒教诫子弟。在家族精神文化的世代传承影响下,世家子弟纵使长得不甚端正,也能“飒飒自有一种风气”。
C.谢氏名士家风是一种以庄老玄学为底蕴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与谢氏家史上,大多数子弟不好儒学有关。
D.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雅”“俗”这对对立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比如儒学兴盛的汉代和玄学流行的魏晋,“雅”“俗”的标准就正好相反。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的就是王氏谢氏两大豪门华宗风流不再,谢家的山水诗就此消失。
B.诗人谢灵运、谢脁的山水诗篇是谢氏家风的结晶体和物化形态。他们世世代代“雅道相传”,既神往山水,任情适性,亦官亦隐,又有世世代代的文学传统。正是这些促成了他们成为山水诗的奠基者。
C.作者认为“华丽家族”,不是仅指显耀的地位与豪华的生活,而是政治和精神的双重贵族。
D.谢氏家风“雅道相传”的殊相,与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饮酒傲啸、挥麈玄谈、纵情悖礼之举一样,其实都是名士风流,是对儒家礼法束缚的反抗与挣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