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没有美神的中国神话
每个民族的神话都孕育着该民族的精神原型。由于价值取向和审美方向的不同,各民族神话呈现出来的基本文化特征也不同。对比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会发现两种文化体系对于美的态度迥然有别。
黑格尔说:“但凡客观的美丽的个性,就是希腊人的神祇。”在荷马史诗和希腊悲剧中,希腊诸神多是一些富有强烈视觉美感的艺术形象。在现存的希腊雕像中,那些健壮有力的男神雕像和秀丽婀娜的女神雕像,都可看作人体完美比例的代表。尤其是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个个形体健美,神力超凡。这些优美强健的众神有过人的优点,也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缺点。除了极个别的例子(比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种)外,奥林匹斯诸神在道德上几乎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他们看起来好像是一群终日在奥林匹斯山上宴饮娱乐的游手好闲之辈,而且还经常到人间来滋生是非。比如宙斯喜欢到处拈花惹草;阿佛洛狄忒对自己的丈夫并不忠诚;雅典娜和赫拉因为没有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为最美丽的女神,便发誓报复并导致了特洛伊的毁灭……奥林匹斯诸神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一样爱冲动和犯错误,这却并不妨碍他们被凡人喜爱崇拜。丹纳的《西洋文化史》对此有评价:“奥林匹斯神道德上并不完美,但是个性丰满,富有魅力。”
中国神话则与希腊神话大不一样。中国神祇和希腊神祇的形象,都经过了从动物神或怪物神向人形神转化的过程,但结果却很不相同。在希腊神话中,神祇的形象从第一代神卡俄斯进化到第五代奥林匹斯神族后,已经完全人形化和美形化,堪称完美。而中国神祇在《山海经》等早期神话中以人面兽身或兽面人身的形式出现,在后来史官记载的神话中毫无过渡地直接变成人形神,但这些神话故事很少提及神的外貌,据推测,应该和平民百姓差不多。因为在中国神话里,正神所以成为正神,并不是因为他健美,而是因为他能凭借神力来造福于民。如补天的女娲、尝百草的神农、教民稼穑的后稷、治水的大禹等等。众神既然是道德的楷模,至善的化身,自然就无所谓相貌是不是英俊漂亮。就像鲁迅在《理水》中描写的大禹,坚定沉着,胸有成竹,深知民生疾苦,堪称德高望重,至于长相,则是典型的劳动人民形象:“面貌黑瘦”“满脚底都是栗子一样的老茧”。
中国神话不像希腊神话有优美的神祇形象,也不像希腊神话那样有专门司掌美的美神。尽管仅有的几位女神女娲、洛神、西王母等在诗人笔下越来越美丽,但她们本身的身份却与美无关。作为正统和主流的文化,儒家认为美没有实用价值,善才是该致力追求的境界。君子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不该沉迷于美带来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愉悦。许多美女导致了国家祸乱,而热衷于丹青的宋徽宗也最终失去了江山。
出于伦理至上的指导意识,中国文人在对远古神话进行整理改造时,严格遵守着两个原则:其一,合乎伦理规范;其二,具有教化功能。原本流传于民间的一个个神祇经过这两个原则筛选之后,被加工成符合规范的明君圣主,得以进入文字相传的文化正统;而那些不符合伦常的,就游离于史册之外,散落在民间口头流传或各种稗官野史之中。因此,越是晚近的历史文献,其所记载的远古神祇或近古帝王就越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伏羲最初只是渔猎之神,到了儒家经典中,成为“始作八卦,通德神明”的圣人;神农本是教人播种五谷的农神,后来演变为“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的有德之君;黄帝更是从一个原始部族虚构的祖神逐渐演化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既是兵法、医学和道家之祖,还是上古宫室的创始者。他战功卓著、德政昭天,功绩空前绝后,所以后来演化成夏商周三代乃至整个汉族的始祖神。像这样的对中国神话的伦理性改造从春秋开始,至汉代初步定型,到宋代以后基本完成。
因此,归根结底,是强大的伦理意识操纵着中国神话历史化改造过程。我们看到的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的种种不同之处,都可以从伦理角度找到它的解释。
(选自《中国神话与中西建筑文化差异》,有删节)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希腊人崇尚“美丽的客观的个性”,他们创造出来的神祇形象始终形体健美,神力超凡。
B.奥林匹斯神道德上美并不完美,绝大多数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一样爱冲动和犯错误。
C.奥林匹斯神是希腊神话人物谱系中的第五代,男神健壮有力,女神婀娜秀丽,堪称完美。
D.因为优美健强健,个性丰满,奥林匹斯诸神尽管道德上多有瑕疵,却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中国神话没有美神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作为正统和主流文化,儒家认为美没有实用价值,善才是该致力追求的境界。君子当以教化天下为己任,而不该沉迷于美带来的感观享受和精神愉悦。
B.出于伦理至上的指导意识,中国文人在对远古神话进行整理改造时,会严格地把那些不合乎伦理规范和不具有教化功能的神祇形象从文化正统中筛选出去。
C.和视觉上富有强烈视觉美感的希腊神祇不同,中国神祇由动物神和怪物神进化而来,在早期神话中以人面兽身或兽面人身的形式出现,后来直接变成人形神。
D.在中国神话里,正神所以成为正神,并不是因为他健美,而是因为他能凭借神力来造福于民。如补天的女娲、尝百草的神农、教民稼穑的后稷、治水的大禹等等。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神话没有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那样的美神,尽管仅有的几位女神女娲、洛神、西王母等在诗人笔下越来越美丽,但美丽并不是她们被奉为神祇的最初的理由。
B.合乎伦理规范并具有教化功能的神话人物被文人纳入文字相传的文化正统,而不符合儒家伦常的早期神祗直接被排除在史册之外,只能在民间或各种稗官野史之中流传。
C.中国神话中的神祇形象往往经过伦理性改造,例如最初只是一个虚构的原始部族祖神的黄帝后来被塑造成战功卓著、德政昭天的夏商周三代乃至整个汉族的始祖神。
D.每个民族的神话都孕育着该民族的精神原型,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对于美的态度迥然有别,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方向,呈现出不同的基本文化特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1)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2)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3)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4)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5)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 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10)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1)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12)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5段中“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表明作者也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亲一样试图用成人世界的一些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的孩子。
B.第7段中“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说明在作者看来父母责打孩子永远都是天经地义的。
C.第11段中“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表明这位母亲即使因为不得已责打了孩子,内心也是充满了痛楚之情的。
D.这篇情真意切的散文主要抒发了一位“经常”责打自己孩子的母亲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忏悔之情。

E.从写法上看,这篇散文巧妙的使用了第一、第二人称,这样更易于表达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
这位母亲“经常”打孩子,试分析她打孩子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①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②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本文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真诚的内心独白,读完全文,你是否认同文中关于“打孩子”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治疗细菌性疾病,人们往往借助于各种抗生素。如果药物治疗不彻底,病菌表层细胞受损缺失但并未死亡,此时症状虽有所缓解,但痛根未除,这样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细胞外壁缺损在医学上称为缺壁型或L型菌,称L型是由于该菌最早发现于LISTER研究所。以青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时,葡萄球菌因其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终至不能繁殖而死亡;若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葡萄球菌中可有部分耐力强者,以细胞壁缺损形式保存下来,这种细胞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这些“体无完肤”的病菌依然可以繁衍后代,而且迟早还会修复成原先的病菌。事实上,凡是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出现L型,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有抗生素、溶菌酶、补体、抗体、胆汥等。各种病菌均可以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近几年研究发现,过去所谓“病因不明”的患者,有一部分正是由于各种细菌的L型引起的。这是由于细菌一旦形成L型后,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需要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若仍用常规的培养技术,常因生长不良或存活时间不长而作无细菌生长论处,导致临床上病原不明。
防治细菌L型疾患也值得注意,因该菌缺损细胞壁,使作用于细胞壁而起抑杀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无用武之地,只有那些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才能达到功效。但为全面起见,医学专家建议,最好将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两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文中“体无完肤”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病菌表皮受损 B.病菌细胞壁受损
C.病菌失去表皮 D.病菌失去细胞壁

下列说法,能作为“L型菌会导致一些疾患病因不明”原因的一项是()

A.细菌表层细胞壁受损缺失导致L型菌出现。
B.L型菌生命力顽强,可以修复成原先的病菌。
C.L型菌未能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
D.各种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病菌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
B.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将导致多数病菌死亡。
C.L型菌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D.本文介绍了L型菌的成因,特性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叶宗盛
章毅
宗盛搞小说,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为清末最后一茬翰林,只是做了三两年,大清便倒台了,这位遗老偏又随了张勋的“辫子军”光复朝廷,直至无望,才迁回小城。祖父便日日拖了花白辫子,去大户人家纵论诗文,写写对子,也不过是为了换得一碗米酒。
好在遗老留下一堆古籍,宗盛受益匪浅。宗盛熟读经史子集,一部《资治通鉴》,口若悬河。讲到现在,回回有新花招,从不重样。
宗盛的小说,便也来得厚重。
宗盛的妻子教书,人极好,讲一口好听的嘉兴话。宗盛写小说时,埋头不出,妻子便餐餐裹了棕子。粽子里有核桃、乌枣、腊肉,蛋黄。小巧好看,且又耐吃。
宗盛好论时事,又是政协常委。每次开会,总是借古鉴今,就如何发展本县经济,发表宏观大论,常常一矢中的。但提案上去,往往只是被签上“此提案极有价值,请某某部门研处”,便没了下文。宗盛却不气馁,照提不误。
眼下文人的日子多过得艰难,宗盛也不例外。两个儿子均已大了,一家四口,仍挤在一间斗室。妻子常说自己裹得一手正宗的嘉兴粽子,应该到街上摆个摊儿试试。宗盛倒不清高,他说 “为商不耻,只要不奸”,却反对妻子卖粽子。宗盛一腔雄才大略,做生意也是如此。
果然有文学圈里的人来找宗盛,商议合伙做生意的事,这生意往往大得令人瞠目结舌,且往往唾手可得。宗盛便很激动,时常与来人商议至深夜,却从没有做成的时节。
时间久了,妻子不见有钱进来,且往往要打扫满地烟蒂,不免有了些怨言。机会终于来了。
乡下某山发现银铜矿,省地质部门来测定,品位极高,只是蕴藏量不大,不值得大工程队开采。有文学青年兴冲冲地找来,手持着省里的测定文书,说已与村里讲定,承包此山,每吨矿石只需交给村里十八元,运到外地却可卖出高价。
宗盛立时激动不已,翻开县志,果有记载,说民国十六年,有南洋巨商准备投资采矿,柰何运输机械的船只在海上遭海盗劫掠,只得作罢。宗盛再细读测定文书,记载的数据与来人所说无二。有史可查,又有现代科学鉴定结果为据,还能有假?宗盛便七拼八凑借来三万元,与来人合股开矿。
没料想,几个月过去,第一车矿石出来,运到矿厂,一测,却品位极低,以十八元一吨卖给矿厂,人家也不愿收。连运几个矿厂,皆是如此。
宗盛觉得自己像这矿石
背了三万元债,宗盛无心再写小说。
妻子却仍是极好,也不多言。
这时,县城的小吃兴起粽子热,一色儿挂着黄色小旗,上书“正宗嘉兴五芳斋粽子”。一元钱一只,生意极是红火。
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
宗盛却极爽快,说:“行!”
又说:“古时有卖药老人,卖的药货真价实,几十年‘言无二价’,生意却始终红火。《镜花缘》里又有一君子国,君子国里,卖的人总是嫌自己的东西不好,卖的价钱又高,请买方担待;买的人总是说卖的东西太好,卖的价钱又低,实在无法承受。我们虽不是君子国,但一要货真,二要言无二价。”
妻子也极看重品行,说:“这个自然。”
妻子裹粽子时,宗盛便在一旁督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一样不少,工艺也只只讲究,裹得严严实实,不松不垮。
宗盛便放心了。每到夜晚,便在街上摆一竹椅,置一煤炉,炉上安一钢精锅,一锅粽子热气腾腾。粽子九毛一只,一晚上能卖几百只,生意极为红火。
一星期下来,宗盛和妻子一结账,却发觉每只粽子要亏一毛钱。
妻子说:“要加价,一只一块一,好货不怕贵。”宗盛却说:“言无二价,我不卖!”
妻子又说:“价不变,那料要减几成。”宗盛更是不肯:“这样岂不欺了后买的客?我不卖!”
妻子恼了,说:“你以为君子国里做得成买卖?”宗盛坚持不卖。
后来,倒是合伙开矿山的文学青年和宗盛妻子一道,将粽子生意又做了起来。他们租了个店面,料不但减了,价格也不再是言无二价,一年里都有了四个价,都是往高里涨,生意却依然红火。
初始,宗盛也时时去店里走走,忍不住要看看原料,说说言无二价和君子的买卖。妻子和文学青年自是不理。一年下来,非但将债还了,还略有结余。
宗盛不再去店里了,又写起了小说。写作时,妻子仍然餐餐另做了粽子给他端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依旧一样不少,宗盛吃起来,却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
不知怎的,宗盛的小说竟难发起来。写时,眼前总拂不去那位翰林先祖,拖了辫子纵论诗文,以换一碗米酒。
(选自2015年第1期《短篇小说》,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叶宗盛的形象特点。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
(2)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
小说倒数第二段,叶宗盛吃着妻子做的与先前完全一样的粽子,为什么会“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含义丰富,可以引发读者的多种理解。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汉字和书法美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到书法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却又总粘连在一起。汉字具有形、音、意三美,音、意二美与书法没有必然联系。书法的书写文本,因文辞意义所产生的文学意蕴无关于书法美本身;唯有“形美”是通过视觉感知的,和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书法美正是以汉字“形美”为基础的艺术升华。
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其所产生的美都是通过可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书写的文本虽然直接参与到了书法作品的构建,但仅是作为表现对象、创作素材而已,并不直接关涉书法形式美本身。可见书写文本与书法审美本体无关,也并非书法美的内容。
把书写文本当作书法美的内容显然是说不通的,这样的认识也无利于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睿智的古人对于“书法美的内容”的认识是不曾混乱的,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法要先入形,且要“纵横有可象”,这样的字才能称之为书法。可见书法的内容就是形式美的问题。人们又逐渐认识到只得其形还不够,还需要情感的介入。这个形不是汉字原始客观的形,而是寄寓书法家生命、情感、心性的,经过艺术升华的形。
造成书写文本与书法形式美本身在认识上混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汉字与书法的发展演化出现了重叠和交叉,致使汉字实用功能与书法艺术美不分。隶变前的古文字阶段,汉字与书法很难区分开来,基本上处于合二为一的窘境,书法美始终是依附于汉字实用功能的,其审美功能只是它更加广泛的社会功能的一部分。汉字字体演变终结后,书法获得了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而独立发展的契机,其艺术性得到不断增长,纯粹追求书法美的作品开始涌现,但在一段时间内书法仍难以脱离文字的实用功能。唐宋以后书法反映出突出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的诉求,并有逐渐超越实用、走向纯粹艺术欣赏的趋势。具有纯粹供人欣赏的书法幅式的应用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如竖轴、匾额、对联等。这些幅式是长期展挂于开放的空间专门供人欣赏的。纯粹的艺术美成为书法的核心,甚至是唯一,这种美是“为自身而存在的美”,是对之前“附庸美”的超越,是对书法本体形式美的解放,从此之后书法逐渐变成了专供欣赏的纯粹艺术。
书法已成为纯粹的艺术,其功用就是表现美的、“有意味的形式”,这有益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区分。汉字先天具有的象形性、形式元素的丰富性、形体的可变性和再塑性以及寓情性等共同构建了汉字升华为书法艺术的契机,汉字为书法艺术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初始的元形态,是书法美的基础。
(选自《中国经济时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书法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起源看,在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书法美是依附于汉字实用功能而存在的,书法并没有真正的审美功能。
B.从发展看,汉字字体的演变使书法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契机,唐宋以后书法美开始出现,逐渐成为纯粹的艺术。
C.从表现看,竖轴、匾额、对联等专门供人欣赏的书法样式的存在,决定了书法的核心就是纯粹的艺术美。
D.从本质看,书法是视觉艺术,书法美正是在汉字“形美”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情感的艺术升华。

下列对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和书法美既有本质的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恰当处理两者的关系是书法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
B.书法讲究形式美,但这里的“形”并非汉字原始客观的形,而是经过艺术升华,寄寓着书法家的生命、情感、心性的形。
C.汉字虽然是书法作品的构成部分,但它仅仅是作为表现对象、创作素材出现,并不直接关涉书法形式美本身。
D.汉字是书法美的基础,因此先天具有象形性、形式元素丰富性、形体可变性和再塑性以及寓情性等诸多特点。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汉字与书法的发展演化的重叠和交叉,使汉字实用功能与书法艺术美不分,这样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
B.引用蔡邕《笔论》中关于书法的认识,是为了论证“古人对于‘书法美的内容’的认识是不曾混乱的”这一观点。
C.汉字字体演变终结后,书法完全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逐渐突出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开始成为纯粹的欣赏艺术。
D.书法是纯粹的艺术,是“为自身而存在的美”,它并非汉字的“附庸美”,这一认识有益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区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孤寂
简媜
(1)驾车的车夫与随行的汉子,留在山脚村落里,不愿上山。他们早就听说秋冬之交,这山是飓风的天下,当地人管它叫“食人风”,吃人不吐骨头的。
(2)旅路中,遇着他们,随兴做了伴。我本是意随路走,不确定走上哪儿畅怀、寄情,往往五天四夜露宿在外,不见一个人一只牲口,只见忽隐忽明的泥草路上偶有辙痕,有的是今岁的,有的约莫前朝了。他们算是半个游民,本乡欠粮,年岁不好时,千里迢迢到异乡讨活儿做,卖点营生,看看一年将罄,开始往回走。他们的身上仍有一条红尘丝线,系得紧紧的,总要带点银两、时兴吃食,回老家过年。不管那条红丝在风吹雨打中染了多少悲哀故事,他们每到秋冬之交,就会被丝线牵引,回老家去团圆,一切吃苦都为了团圆。
(3)这地方离他们二人的本乡还有段路,算是最后一驿了。奇风异俗也是他们说给我的,那鬼风到底多凌厉,他们没亲身体验过,传说这么讲,他们这么信,所以,虽然翻过这山是最轻省的路,他们死也不走,甘愿在平野上绕个大圈,回山后的家。我看他们脸上齐布那种死也不干的神情时,心里头是艳羡与敬重的,一个人死也不干某件事时,往往代表内心里有一个比他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人藏着,他得为那人活得毫发不伤,他得去跟他(她)团圆。
(4)他们暂时留在村里歇歇牲口,恢复脚力。我与他们订了约,若回得来,两天一夜后自会找上他们,若过了期限没见到人,不用等了,尽管揣着干粮赶路去,把我那份吃了。这地方枫林甚老,千年百代没人动它,吃了秋霜,一片红海。造化真是弄人,美的都是不能吃的,难怪村童少妇都土瘦。造化也戏人,美景总是布局在险崖上,仿佛绝美里头蕴涵一道千古不改的宿命,必须以身相殉。
(5)大江南北半遭,酷雪、暴雨、烫沙都在衣上了,倒是没尝过鬼风扼喉的滋味。我一条命飘泊在外,既无乡可归,也无饭说团圆,早是个活着的孤魂野鬼,行到此处,既然鬼风中有红枫,我焉有不去会会的道理。村子人听说我要上山,或掩柴扉避听,或呵小儿不让他们听下文,仿佛我是个邪物。
(6)歇一宿,寅时独自上山,他二人仍呼噜着。这时令,开天较迟,眼前身后皆是浓雾,到了山腰,回身已摸不清村落在哪儿了。看来,这雾是锁人肉眼的,故意弄瞎对凡尘世间的依赖,要人孤零零地一无所靠,回复七窍未凿的混沌,才把绝美盛到眼前。
(7)风,果然愈来愈厉,起先如游魂,后来露出了厉鬼本性。这山不算高拔,没人来动,乔木各自据土为霸,仰不见云天了,倒像一百零八条英雄好汉齐聚梁山泊,群龙无首,全凭鬼风作主。根性强悍的,不服风的旨令,发动六军出征,半空中厮杀甚烈;道行浅的,破立、倒塌、含冤九泉之貌。
(8)自此上山,寸步难移;肉胎比不上一棵树坚强,风势乱窜,凄厉刺耳,若我此时松开抓住莽草的手,必定腾空,如一片落叶。
(9)人在山川天象的怒吼中,是爬行的、沉默的,连呐喊的意念都灭了。人在世间的破碎中,却常尖声呐喊。可见人对世间终究有一份预先的信任,也认为可以信任,所以遭难时的呐喊,乃在呼唤那份信任,控诉那份信任,希冀世间不要抛弃他。而在自然的暴怒里,人自知与野兽、林树、岩石无异,故噤声。呐喊乃为了给另一个人听,期望获救,既然众人皆与林、石无异,喊也是空喊。在狂怒的天象中,一头僵冷的兽、一块裂岩、一具英年壮汉的尸首,与一片枯叶有什么不同呢?——有什么不同呢?
(10)魔风稍歇,我快步转上,往另一座峰前进。风似乎回复游魂,不像适才欲将我五马分尸;虽然仍有扯发裂衫之虑,因为历了前者,反而觉得此时是微风拂脸了;人常觉得自己所遭逢的是最悲哀的,因为他还没见识那更悲哀的。
(11)我把自己绑在一棵千年大树上,暂时与它合体,待转身,面向山间空谷,奋力张眼。满空红潮,人世有多少生灵,这儿便有多少霜枫,自成空中海域,在风的魔掌中,滚涛,怒舞。忽而如群龙飞天,又如六宫粉黛,一起飘袂嬉游。美,才是真正的帝王;天、地不过是左右大将军。在我之前,谁殉于此?在我之后,谁将埋骨于此?独自面对绝美,才明白,不是鬼风食人,是绝美叫人刎颈。
(12)而像我一样,又拎着肉体凡胎回到世间的,便注定接受绝美诅咒,永远被孤寂缠身了。美,才是内心最严重的相思病。
(13)每当行过春阳高照的市集,或客店不眠的雨夜,或雪季的火盆旁,孤寂总叫我偷偷抹泪,仿佛我是唯一背叛红潮的那片霜叶。
文章为什么在开始部分写“驾车的车夫与随行的汉子”?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1)美,才是真正的帝王;天、地不过是左右大将军。
(2)孤寂总叫我偷偷抹泪,仿佛我是唯一背叛红潮的那片霜叶。
简要分析第(7)段写景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题为“孤寂”,全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孤寂”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