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梅州——走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①香格里拉,一个充满传奇和异域色彩名字,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一个美得令人惊艳的旷古秘境,一个远离尘嚣宁静安逸的人间净土,一个世人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
②在客家人心里,梅州就像旷古秘境——香格里拉,是他们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这里,天地澄明,山幽水碧,风光圣洁,犹若方外之境;这里,汉风唐韵穿越千年的悠悠岁月悠扬萦绕,幻化为闪烁着先民遗风的处处风物,未经世俗污染,淳朴如初。
③梅州的山,葱茏清幽,自成风韵。“粤东群山之祖”阴那山,集雄奇与秀丽于一体,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折腰。登临山巅,山风阵阵徐徐吹来,云雾自眼前飘过,聚了又散,仿佛置身云端仙境。
④梅州的山,或大或小,或险或秀,无不用青翠欲滴的绿意阐释对人间的厚爱,令人心旷神怡,忘乎天上人间。郁郁青山,不仅诉不尽梅州无限风光,而且孕育了清冽的山泉和清新的空气。
⑤梅州的水,空灵如诗,悠扬如歌。散布在梅州青山之间的万千清泉,配合着山势的起伏,敲打出一曲曲抑扬顿挫的曲调,细细品味,竟像天籁般的客家山歌一样流淌,令人沉醉。
⑥巍巍群山,孕育了梅州人的母亲河——梅江。梅江悠悠,一水护城,清明如镜,光可鉴人。远眺江水,波光粼粼,摇曳生姿,楚楚动人。梅江两岸,翠耸的青山,婆娑的垂杨柳,森森的凤尾竹与斑驳的古墙,与天光云影相互缠绵着,在水中交互出一幅恬静淡雅的山水画卷,常常令人流连忘返。偶尔有渔夫撑着竹筏自江面悠然而过,此情此景,丝毫不逊色于桂林。
⑦梅州的山还孕育了水平如镜的绿潭,如素有“岭南日月潭”之称的蕉岭长潭、五华益塘等,湖水碧绿,依山赋形,似极仙女遗落人间的镜子。这些湖水或驰骋或游弋,山青水碧,水天一色,烟波浩渺,令人陶醉。若遇月夜,波光潋滟,美不胜收,宛若梦幻。一年四季,江面烟雾迷茫,尤以冬日为甚,蒸腾的水汽与两岸的山岚遥相呼应,将周遭点染得仿若人间仙境。
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水灵气必定孕育梅州不凡的千年历史和文化。“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黄遵宪用一首凝练的七绝诗意地描绘了一幅客家先民南迁的历史画卷。历史上,客家先民历经了五次大迁徙,每一次辗转,都是一次寻觅梦里桃源之旅。穿过千年的风雨,客家人崇尚诗礼的传统使原生态的中原文化在梅州这片土地上得以保留。
⑨梅州人一言语、一举手、一投足,细细品味,都散发着古之遗风雅韵,被誉为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方言至今仍保存着中原古汉语“唐音”,这种未被同化污染的方言,是客家人流徙中的精神故乡,它神奇地托起了整个民系千年不灭的命运。一路南下的梅州客家人还保留着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彩的客家风情,这种舞龙舞狮,舞动的不正是中原龙图腾的飞扬么,传递的又何尝不是原生态的中原文化?
⑩梅州,一座处处散发着中原汉唐雄风的千年古邑。在这里,您不仅可以饱览原生态的美景,品味原汁原味的中原文化,而且可以流连于山间田野之中,逛山冈,吹山风,听山歌,慢慢的您会放慢您的脚步,放松您的心情,放飞您的梦想。在饱览青山绿水间淡忘红尘,在仰望文化高山时涤荡心灵,走进它,您就走进了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梅州。
(选自《羊城晚报》,内容有删改)请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梅州是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请你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段对香格里拉的解说,为引出对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梅州的描写起到铺垫作用。 |
B.“湖水碧绿,依山赋形,似极仙女遗落人间的镜子。”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把长潭水平如镜的美展现出来。 |
C.第⑧段引用黄遵宪的七绝是为了说明客家不凡的千年历史和文化,同时增加了文学色彩。 |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照应题目,表达了对梅州美景和文化的赞美之情。 |
瓢城古韵
张晓惠
①小雨淅沥,不要雨伞,不邀友伴,拂着如许的春风,静静悠悠地穿行在我们这座小城的老巷中。一条条老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似清谷。走进小巷,多半是为了这些小巷古朴而又儒雅的巷名:浠沧、集仙、板桥、文曲、纯化、儒学……
②从热闹的剧场路东西分别岔进,有数条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两侧均是黛瓦青砖粉墙,人、车稀少,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有一些颓破的围墙上,摇曳着几株城市里罕见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扣得紧紧的,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斑驳如枚枚古钱,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任思绪随眼前的苦艾啊、苔藓啊、狗尾巴草流淌,一时就有些恍惚: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小巷不语,春风不语,只有紧闭着的院门后传出一阵嬉笑声,一树粉白粉白的繁花从围墙内茂盛出一派明媚,是桃?是李?真想去叩一下那历经百年黑亮亮的木门,那来开门的是千年前扎抓髻的童子还是身着罗衫的丽娘?
③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有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春雨中,似听得范仲淹先生的吟哦,细若游丝又振聋发聩,这扑面而来的是宋朝的风还是明朝的雨?
④踩着百年的青砖路,抚着千年的汉代瓦,走着思着,一抬头,已到了清初著名书法家、爱国诗人宋曹(号射陵)先生的故居。进得门来,宋曹先生手执书卷,傲傲地立在玲珑古雅的庭院。先生当年读书谈艺的“蔬枰草堂”还在,先生挥毫舞墨的“流觞池”还在,会秋堂、桐引楼还在。小小的庭院雕梁画栋,抱水拥竹,奇石嶙峋,曲折有致。说是宋曹先生多次拒绝了做官,是在哪间屋檐下先生一次又一次冷落着朝廷的征召?自号“耕海潜夫”的射陵先生不语,只用深邃的眼神注视着红尘中来来往往的人们。
⑤顺着儒学街往南走,不多远右拐弯,就是南宋丞相陆秀夫的故居了。陆公祠不大,却是修葺得好。日寇的炮火,文革的动乱,小城人一直全心全意护佑着民族英雄的故居。仰止堂、浩然堂,简朴大气,空灵风雅。忠烈公陆秀夫的塑像屹立浩然堂间,七百多年前负幼帝(幼帝指南宋皇帝赵器)从容投海与国家共存亡的壮烈之举早已幻化成故乡人民心中永远的彩虹。祠内团团的绿树如烟弥漫,坪间的小花黄的、蓝的、白的素素地绽放。一枚完全风干了的柳叶盘旋飘落在大门外的石狮边上,在春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完全的辉煌,一如仰止堂上遒劲的“千栽孤忠”四个大字,一如这祠间气节凛然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小城人的心中。散发着凝固又缕缕不绝的清香。
⑥小城的四周都是水,串场、蟒蛇、小牙河。俯瞰去,小城恰似一只倒扣在水中的瓢,因而小城又有瓢城之称。有了水,也就有了死心塌地的守护者——桥。北有北闸东有建军,南有南门桥西有登瀛。站在登瀛桥上,古传说中的八景之一“登瀛远眺”中的“红杏青帘柳外城”之景色,由于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建设,已不复存在。只有桥下二千一百多年的串场河水日夜奔流不息。汽笛声声拉起,就在这千年古城泛起遍地新绿,小城更加波光潋滟,风雅灵动起来。作者为什么说“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本文作者巧用问句传递出怎样的情感?试举一例分析。
揣摩并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春雨中,似听得范仲淹先生的吟哦,细若游丝又振聋发聩。
②一枚完全风干了的柳叶盘旋飘落在大门外的石狮边上,在春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完全的辉煌,一如仰止堂上遒劲的“千载孤忠”四个大字,一如这祠间气节凛然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小城人的心中,散发着凝固又缕缕不绝的清香。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的角度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结合全文,就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并阐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冬虫夏草
①不是什么幼虫都能成为冬虫夏草菌的寄生体。
②小虫活动的天空是如此高阔,土地是如此辽远,小虫更是如此之多,何以冬虫夏草菌偏要选择蝙蝠蛾幼虫作为寄生体呢?选菜青虫就不行吗?--其形象并不怎么高雅,但毕竟还是虫,还能够化蝶,翩翩然上下,亦虚亦实,恍兮惚兮,饶有诗意的。蝙蝠蛾幼虫作为冬虫夏草茵的"培养体",是被宠幸还是命运的安排?
③也不是任何真菌都能生长在蝙蝠蛾幼虫的身体里。
④我们比较熟悉的真菌如蘑菇、霉菌,还有酵母菌等,谁也不会想到要深入如此逼仄、窄小的"虫体环境"。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体内,也不一定是出于什么冤家路窄。我想,一开始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只是这种偶然多了,才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最后形成如此特定的自然选择。
⑤寒冬是萌生冬虫夏草的季节。雪野洁白,四野寂静,千山鸟飞绝,野渡雪自白。这样的日子,蝙蝠蛾幼虫只能躲藏在寒冷的泥土里,随着体质的下降,冬虫夏草菌终于强行钻入它的身体,吸取体内的营养,在体内萌发菌丝体。经过隆冬到初夏漫长的日子,可怜的幼虫终于被"吃"得只剩下一袭皮,皮中全是密密实实的菌丝体(菌核)。入盛夏,菌核茁壮成长,不久,便从"虫"嘴巴那头伸出一根中间肥两头略尖、表面上生着一些小球体、里面隐藏着不少冬虫夏草后代(子囊孢子)的棒子。这棒子窜出泥土以后,怎么看都像夏天的草叶。
⑥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冬虫夏草。
⑦江南烟雨,天潮潮地湿湿,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岭南天气,风热温湿,也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根据科学考察,冬虫夏草只适合生长在我国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一带森林草甸或草坪上。想来,这真使经济至上的尘世短了不少冬虫夏草的产量。
⑧成为冬虫夏草绝不是菌的美德,而是菌的鸠占鹊巢,菌的侵略行径,菌的霸权主义;是冬天开始的弱肉强食,冬天里的强盗作为,生物界的罪恶逻辑。菌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乃至未来建筑在其他生物的死亡之上,谁能想像得出虫的死亡过程有多痛苦?
⑨世上不是有"披着羊皮的狼"吗?我以为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友人从西藏归来,带给我一小包冬虫夏草,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冬虫夏草,因为是从生态环境最好的西藏出产的。我想,迄今为止人类的所谓生态学观念,本质上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对于蝙蝠蛾幼虫来说,即便生活在西藏那样的土地上,生态环境也未必能说是好。
⑩冬虫夏草使菌的身价得了道升了天。冬虫夏草入药,性温味甘,极具补肺益肾功能。优质的冬虫夏草,药店已售数万余元一斤。
⑪在地球村,新的冬虫夏草依然在产生……
(选文有删改)
1. |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冬虫夏草形成的必要条件。 |
2. |
文中第⑨段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删掉?为什么? |
3. |
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 |
4. |
清代药物学著作《本草从新》中说:冬虫夏草若夏天不摘取,到冬天又会变成虫。读完本文后,你觉得这种说法科学吗?为什么?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背影》文段中父亲的话语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分析。
叶圣陶先生这样评价《背影》: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就此特点,结合选文中“再找不着了”中的“再”字试作分析。
选文中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详写第一次?
阅读赵丽宏《但丁的目光》一文,完成1~4题。
①暮色降临,那些曲折的街道和小巷顿时更显得幽深。眼看天色一点点幽暗,站在街口,那些古老楼房迎面压下来,遮住了窥探的视线。黄昏的佛罗伦萨,在一个外来者的眼里,显得无比神秘。
②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陪我的意大利朋友轻声说:"但丁,他在这里住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座很普通的临街小楼,看上去已经歪歪斜斜,门口挂着一盏方形风灯,灯不亮,闪烁着昏黄的光。给人的感觉,这光芒也是古老的,六百多年岁月,都浓缩在这幽暗的灯光中。
③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就是但丁当年走过的路,一条普通的小路,走出非凡的人生。1302年,但丁三十五岁,那一年,他遭到权贵的迫害,被当政者宣布终身流放,永远不准返回佛罗伦萨。这样的遭遇,对一般人也许是沉沦和毁灭,然而对但丁,这却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④但丁从此开始流亡生活。他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离开佛罗伦萨,他旅行,观察,思考,游遍了意大利,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每天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他没有想到,告别故乡,就成了永远的游子,在他活着的时候,竟然再没有机会重返佛罗伦萨。晚年的但丁,定居于古城拉韦纳,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一个游子,客居他乡,心含着愁苦,也怀着憧憬,用鹅毛笔写出一行行奇妙的诗句。但丁在诗中梦游地狱、炼狱,历经千难万险,最后抵达天堂。其惊人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前无古人。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他是为爱和理想而创作。
⑤我来到但丁广场时,天已经落黑,下起了小雨。空旷的广场上不见人影,圣十字教堂孤独地站在微雨迷蒙的夜色里。教堂已经关门,我只能站在门口沉思默想。在这座教堂里,埋葬着佛罗伦萨历代的主教和显赫的权贵。但丁的墓碑,在教堂的入口处,只是块普通的石碑,上面刻着诗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然而,到这里的人们,大多只为但丁而来,为他的《神曲》而来。这应了李白诗句的意境:"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⑥教堂大门的左侧,有一尊高大的大理石雕像,是但丁的立像。台基上,刻着诗人的姓名。台基的两边,是两头大理石狮子,威严地护卫在主人的脚下。但丁穿着宽大的长袍,伫立在精致的台基上。诗人的目光,一如他故居前那尊铜像,忧郁而深邃,俯视着夜色迷茫的大地。
1.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
文章第③段末尾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
3. |
文章的标题为"但丁的目光",请说说"目光"的特征和具体含义。
|
4. |
第⑤段末尾作者引用李白评价屈原的诗句有何意图?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句不超过30个字的包含哲理的人生感悟。 链接1:因为对电影的痴迷,王宝强8岁上少林寺拜师学艺,14岁只身闯荡北京,成为北漂一族。很多人因生活得不到保障而纷纷退却时,王宝强留了下来。他夜宿街头,啃冷馍,喝冷水,每天到片场等待……16岁时被导演李扬挑中,从此成为著名的影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链接2:曼德拉出生于南非大酋长家庭,却"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为反对白人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坚持民族解放斗争,他历经坎坷,饱受27年的牢狱之苦。1994年,斗争取得最终胜利,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曼德拉还担任过非国大主席,并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1)引用意图: (2)人生感悟: |
阅读微型小说,完成1~4题。
意外 [德国]梅洛利
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但将要到期的购房债务困扰着他们。昨晚,他们又为此吵了一架。但在餐桌上,塔玛拉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边吃边和丈夫商量:"威廉,我开车去一趟丹佛,找银行谈一次。如银行能同意我们分期付款,我们那笔债不难偿清,咱们也不必为此吵架了。"
汽车在一条僻静的大道上行驶,突然,塔玛拉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救人要紧!她赶紧停车。
那人在痛苦呻吟,就在塔玛拉伸手的一刹那,那人跃起,用手枪顶着塔玛拉:"别出声!我叫佐林,是个讨人喜欢的人。快,开车!"
塔玛拉心中一惊。清晨,电台里说有个叫佐林的杀人犯从中央监狱逃出来。
车箱里响起轻轻的嗡嗡声。"什么声音?""是无线电话。"佐林威胁道:"快接!放老实些!"话筒中传来威廉的声音:"塔玛拉,我为昨晚吵架的事向你道歉。你现在到什么地方了?""快到丛林古堡了。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乖不?你替我好好地亲一亲她!"
汽车驶到加油站。"咱们该加油了。"塔玛拉说。歹徒瞅了一眼汽油计量表:"好吧,你待在车里,闭上嘴!"
歹徒冲着加油站的管理员叫道:"把油箱加满!"塔玛拉从后视镜中看到一辆警车驶来。
两名警察把车停在路旁,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儿。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汽车继续行驶,在路口遇上红灯,并行的车道上停满了各式轿车。这时,从左边的一辆车上走下一名男子,敲了敲塔玛拉的车窗。
"对不起,先生。"那人有礼貌地对歹徒说,"借个火,可以吗?"
歹徒正好从烟盒里取了支烟在点火,他无可奈何地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按车窗的升降钮。
就在这一刹那,那个人抓住歹徒的手腕,用枪顶住他的太阳穴:"别动,我是警察!"另一侧的车门被打开了,"别害怕,塔玛拉!"另一名警察对她说。
"谢……谢谢两位!"她噙着眼泪说。
"您该谢谢您的先生。"警察说,"与您通完电话,他就意识到出事了。我们的同事在加油站认出坐在您身边的正是越狱杀人犯佐林。塔玛拉太太,顺便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抓住杀人犯佐林的赏金相当高,我想,您正需要这样一笔钱吧?"
1. |
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出现了哪些"意外"? |
2. |
为什么威廉与妻子通完电话就意识到塔玛拉出事了?他会为警方提供哪些信息? |
3. |
对选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 |
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