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但当时士大夫不屑一顾,后来乾隆帝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更不敢印行。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造成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主要是( )
| A. | 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 B. | 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
| C. | 二人科技成果的价值不同 | D. | 二人的个人影响力不同 |
20世纪60﹣70年代,为了加强国防安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运动。同学们熟知的九院等军工企业纷纷迁入绵阳。据此可推知当时绵阳成为( )
| A. |
中国的工业中心 |
B. |
国防建设的基地 |
| C. |
改革开放的前沿 |
D. |
教育发展的先锋 |
孙连仲将军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中国军人用勇气和生命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利。这一壮举发生在( )
| A. |
|
| B. |
|
| C. |
|
| D. |
|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发生着变化。观察如图,你认为导致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 A. |
戊戌变法 |
B. |
辛亥革命 |
C. |
新文化运动 |
D. |
新中国建立 |
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发展轨迹如图。图中A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 |
列强侵华 |
B. |
洋务运动 |
| C. |
义和团运动 |
D. |
北洋军阀统治 |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列“国”字是汉字不同时期的写法。对“国”字正确解读是( )

| A. |
最早起源夏朝 |
| B. |
在中国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 |
| C. |
体现儒家思想 |
| D. |
是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