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系数,是指某一时期的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下图为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的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各题。

关于图示区域等值线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气温年较差不超过22℃ |
| B.B处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高,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 |
| C.C处等温线大致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是受海陆因素作用的结果 |
| D.1月的等温线比7月密集,主要是受海陆因素的影响 |
调查发现图中的A处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处径流系数增大,下渗也增大
②A处近些年来,森林植被被破坏,对水源涵养有减弱趋势,不稳定径流增大
③A处径流系数增大,对河流补给变得不够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④A处径流系数增大,使当地气候将变得更加湿润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下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问题。
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
|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
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
|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
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 A.第二产业向东南 | B.第二产业向东北 |
| C.第一产业向东南 | D.第三产业向东南 |
某考察小组在7月份进入一个海拔3 000多米的河谷,看到谷地中绿油油的青稞和黄灿灿的油菜花交相辉映,而目力所及的山坡却寸草不生。据此完成问题。山坡寸草不生,反映出该地区
| A.昼夜温差大 | B.年降水量少 | C.水土流失严重 | D.地质灾害频发 |
该河谷农田用水依赖
| A.当地降水 | B.远程调水 | C.冰雪融水 | D.地下水 |
该河谷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
| A.甘 | B.新 | C.藏 | D.滇 |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 地区 |
经纬度 |
海拔(米) |
一月平均气温(℃) |
七月平均气温(℃) |
| 甲 |
102°E、25°N |
1891 |
7.7 |
19. 8 |
| 乙 |
113°E、28°N |
68 |
4 |
32 |
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
|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
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 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
|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 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 |
读图海南岛,回答问题
关于该岛气候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照充足,夏长冬暖 |
| B.该岛受台风活动影响,西部破坏力比东部地区大 |
| C.地处低纬,该岛不受寒潮影响 |
| D.该岛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 |
下列分析甲乙丙丁四地适合建盐场的因素正确的是
| A.甲地接近副高,降水少,蒸发旺盛 |
| B.丙地地势平坦,盐场面积大,利于海水蒸发 |
| C.丁地地处雨影区,降水少蒸发旺 |
| D.乙地纬度低,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 |
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2001年3月17日,该河流在P处突然决堤泛滥,这主要是因为
| A.上游开河解冻,漂流的冰凌壅塞而造成的 |
| B.上游水库大量泄水造成的 |
| C.河堤防洪标准过低导致的 |
| D.上游突降大暴雨引起的 |
Q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A.水热条件好 | B.土壤肥沃 | C.水源充足 | D.地势低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