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①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事实上,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是让我头疼的学生。
③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的火气腾的冒上来,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④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学生哄堂大笑。
⑤我气得不知说什么好,示意他坐下,告诉他认真听讲。这样的事情反复多次,成绩自然好不了。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挂了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
⑥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像一群小马驹似的,转眼没了踪影。
⑦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⑧一个周未,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原来,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⑨“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⑩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⑾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寞然。
⑿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有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
⒀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打车赶回了家。
⒁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⒂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听到一声剧烈的咳嗽声。
⒃他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⒄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年后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变成了嚎啕大哭。
⒅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⒆第二天上语文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⒇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21)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本文的题目为《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根据文章情节,仿照示例,概括李想这一滴眼泪掉下来的过程
(1)父母外出打工,他哭干眼泪;
(2) ;
(3) ;
(4)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的走了”这一句,揣摩李想当时的心理?
文章第②段“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综合全文看,李想让作者头疼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末尾“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期望父母该怎样关注我们成长?。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老妈是个菜贩子
邹华卫
①许朵的叛逆,是从厌烦“菜贩子老妈”开始的。
②读初中时,许朵私下里叫老妈“卖菜的”,嫌她不似同学牟卉卉的老妈,举手投足,一股文化人的范儿。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
③不过许朵老妈的菜摊,经营得真不错。她做买卖诚实,人又热情活络,很快就从菜摊发展到菜店,后来拥有十多家连锁店。但在许朵看来,老妈骨子里是暴发户,不管老妈的职业还是素养,都不值得敬重,以至于坚决要让自己和老妈的人生拉开距离。
④读到高中,许朵坚决要求住校。老妈不同意,说:“牟卉卉跟你一个班,人家咋不住校?”许朵“哧”地冷笑一下,压根不想服从。最后老妈拗不过许朵,只好依她住校。但让许朵没有想到的是,开学时,老妈不仅自作主张执意开车送她到学校,还一见如故地和班主任聊上了。她那卖菜的大嗓门一嚷嚷,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于是开学当天,全班都认识了许朵——她妈是卖菜的,是家喻户晓的“诚信菜店”的老板娘。许朵简直沮丧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天阴沉沉的,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边的小树也垂着枝条,没有一丝生气。坚持住校就是想离老妈远一点儿,可是一天没过,又被罩在她的影子里了。
⑤因为卖菜的老妈,许朵不由自主地在同学面前显出自卑,甚至承受不了一些善意的玩笑。在大家聊起老爸老妈的时候,她便找借口溜出去。由此,许朵对老妈的忌恨又多了一重。
⑥而老妈还是老妈,又跟学校管后勤的校长扯上,零利润为学校食堂送菜。老妈得意洋洋地对许朵说:“你们校领导说了,你吃饭不用花钱,想吃啥就去吃啥。”
⑦许朵简直要崩溃了,但这次,她默然不语,只是坚决不肯再去食堂,而宁愿去学校门口那些不卫生的廉价小食店吃。结果没几天就吃坏了肚子,患了急性肠炎。
⑧至此老妈终于知道许朵的抗议行为,她又气恼又意外,哆嗦着嘴唇,抬起手掌,可看着许朵苍白的小脸儿,还是无力地放了下来,叹口气,转身走了。这样的抗争之后,许朵觉得再多花一分钱就是对老妈的妥协与认输。她分外努力,只想远远地逃离老妈。
⑨可到底是长身体的时候,功课越来越紧张,到了高二上学期,许朵明显出现营养跟不上的疲累。恰在这个时候,牟卉卉的老妈找到许朵,以一个母亲的急切央求道:“朵朵,卉卉也住校了,可她不许我中午送饭,这样营养怎么能跟得上呢?阿姨求你,跟她做伴儿吃饭好不好,卉卉说了,只要你同意我给你们俩送饭,她就让我送。”
⑩许朵过意不去,可看着牟卉卉老妈祈求的眼神,她还是点了头。许朵想,这才是爱孩子且有素养的妈妈,不像自己老妈,是个卖菜的,永远不考虑后果,总把事情做得那样浅薄。
⑪于是,牟卉卉老妈每天中午都送来丰盛的午餐,让许朵有了足够的体能,加上要远离老妈的动力,许朵的状态越来越好,高考时发挥出超常水平,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一所远离家乡的一流大学。
⑫接到通知书的那天,许朵很兴奋,去答谢牟卉卉老妈。没想到牟卉卉老妈微笑着揽过许朵的肩膀说道:“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
⑬这些话,一句一句戳在许朵心窝里。
⑭话语如蚕,心似桑叶。
⑮真的,老妈有什么错,她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赚血汗钱,过好自己的生活,竭尽全力爱自己的孩子……
⑯许朵简直想给自己一耳光。
⑰那天下午,许朵第一次去了老妈的菜店,看老妈正弯着已然有些佝偻的身子,跟员工一起码菜,菜在老妈的手里是那样乖巧,服服帖帖地任由老妈侍弄。许朵愣了愣,过去接过老妈手里的菜,轻声说:“妈,你歇着去,我来吧。”
(选自《意林》2022年第3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完成以下框架图,梳理许朵对老妈的情感变化过程。
(2)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
① 天阴沉沉的,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边的小树也垂着枝条,没有一丝生气。
② 菜在老妈的手里是那样乖巧,服服帖帖地任由老妈侍弄。
(3)结合全文,探究“话语如蚕,心似桑叶”这句话的含义。
(4)牟卉卉老妈这个人物形象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5)简要分析许朵总想逃离老妈的原因,说说小说所要揭示的主题。
阅读《父亲归来那一天》,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归来那一天
①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一般不可思议。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许多用于观测星系的望运镜是他设计的。组装好的望远镜,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还需要父亲前往调试,以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建在市郊的高山上。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一起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他们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室,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
②通常,父亲出差需要一个月左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无毫无怨言。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出差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和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时正值临潼石榴丰收,他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年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他的方法,在石榴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被怎样的土地孕育着,才有如此滋味?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生长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石榴树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果实。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他归来时,居然带了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的是新疆的棉花,它们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不够,要不要多送你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我要让孩子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这干燥的棉枝被父亲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品。掉落的小棉枝,父亲让我从中扯出棉花来,摸摸里面的棉籽儿。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调试望远镜,我正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架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把它装成了,人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回来时带了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是洁白的。看上去已经枯萎的花,为什么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植物,在夜间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就枯萎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轮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8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把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待将莲子等配料熬够40分钟后,在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香气,父亲的背包里,还装着昙花的小苗。他对我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栽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你要学会耐心等待。”
⑧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喜悦的,不仅是望远镜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那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夜晚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粒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
⑩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出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品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怨言”这句话中两个“毫无怨言”的含义。
(2)“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结尾句饱含深情,请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内涵。
(3)请想象第⑧段“我”的心理活动,在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
(4)大部分学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父母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全身心照料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请结合文中“父亲”的教育智慧,谈谈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②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节选自《时间的脚印》)
材料二
人类发现历史的过程,就是在探索古代生物发展的历程,通过生物发展的历史,更能够延伸到人类进化的过程,所以化石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探索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各种生物演变的历史。如果没有化石,那么考古学者只能通过文献和历史记录来推断,但是古时候的科技和思维并不发达,单靠记录揣测对于研究人类进化史来说局限很大,有了化石就能够通过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分析和推断,能够准确的研究到生物的最原始层面。这种研究结果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在将来的发展进程中取得更多有助于人类进化的研究探索。
(节选自《科技周刊》)
材料三
①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②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③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④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⑤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⑥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节选自《化石吟》)
(1)探究材料一、材料二,说说研究化石有哪些意义?
(2)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比较分析材料一、材料三的不同,完成下表。
材料 |
表达方式 |
语言特点 |
材料一 |
||
材料三 |
抒情 |
(4)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将要举行化石展览,有两个化石还需配上一段文字。请你任选一幅化石图片,为它写一段不超过30字的文字。
阅读《择善而从最重要》,完成下面小题。
择善而从最重要
利哈乔夫
①择善而从最重要。
②择善而从,所谓“善”指的是让所有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儿童时期爱自己的父母,爱兄弟姊妹,爱自己的家庭房舍。依恋之情逐渐扩展到学校、村庄、城市,直至自己的祖国,这已经完全是一种博大深厚的情感了。但是这种情感不能就此止步,还应当继续发扬光大,把人真正地作为人来热爱,要做爱国主义者,不做民族主义者。
③出自善良愿望的远大志向从小事开始——愿自己的亲人幸福,这一愿望逐步扩大,就包括了范围更加广阔的内容,这有点像水面上的涟漪,水面的圆形波纹一圈一圈向外荡漾,波及越远渐趋微弱。
④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智慧结合。什么样的爱才叫智慧爱呢?我认为智慧爱是有底线、讲规矩、守原则的爱,智慧爱是平等、尊重、充分自由的爱,智慧爱是尊重个性、扬长避短的爱,智慧爱是理性、冷静、科学进取的爱,智慧爱是身心相伴、共同成长的爱。爱,不能是盲目的,凡事总爱激动兴奋的母亲,一味夸奖娇惯她的孩子,可能养育出一个精神残缺的畸形儿;凡事保持理智冷静的母亲,懂得适时点醒骄横无礼的孩子,可能培养出一个明理谦逊的公民。智慧,是融合了善良的聪明。对待你所喜爱的人善良,对待周围其他的人也应该如此。必须善于明辨什么是必要的应酬,什么是无聊和虚伪。智慧给智慧者带来的是良好的名声和长久的幸运,可靠的幸福,还有良心的平静。这种良心的平静在一个人的晚年比什么东西都更加珍贵。
⑤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忠诚结合。对重大原则保持忠诚的态度,事无巨细都有所遵循。缺乏忠诚因素的爱是圆滑。圆滑难以持久地支撑局面,命运或早或迟会转过身来惩罚圆滑者本人。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城市和人民要忠诚,对家乡要忠诚,对纯洁无瑕的青春要忠诚,对祖国要忠诚。对真理——没有矫饰的真理,符合正义的真理——保持忠诚。
(节选自课后推荐篇目有删改)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与孔子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有什么区别?
(2)文章第④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你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判断它最适合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并简述理由。
【链接材料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链接材料二】1934年,长征路上,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为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身受重伤,不幸被俘后,抵制了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牺牲时高呼:“告诉你们,我永远是共产党员。”
(4)“人家都转了,我不转,还是朋友吗?”于是,盲目地跟着转发微信朋友圈,善良变成了一种廉价的“秀”。请你结合本文观点评述这一现象。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
①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微火”形态呈现的火炬成为许多人脑海中的经典瞬间。而这一瞬间的“幕后推手”,正是氢燃料。氢燃料燃烧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氢燃料是如何做到的?这么好的能源,又为什么现在才使用?
②氢,化学元素符号为H,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是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大约占据宇宙质量的75%。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同,难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但氢的热值很高,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所产生的热量是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的2-4倍;同时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存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调配太阳能、风能等作为能源载体。最重要的一点是,氢气仅仅含有氢元素,燃烧的产物中只有水,而传统的化石燃料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作为燃料有着丰富的优势,但它的开发和利用充满着诸多挑战。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可分为制取、储运和终端使用三个环节。需要每个环节同时进步,战胜各自的技术壁垒,才能实现氢气的最终利用。
③虽然氢能是绿色能源,但氢的制取过程却并非完全零碳排。氢能按照其制取方式,可分为灰氢、蓝氢、绿氢气三种: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燃料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灰氢的生产成本较低,制氢技术也较为简单,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氢气是灰氢,约占当今全球氢气产量的95%左右;蓝氢,是天然气制氢,在产生室温气体的同时,会使用碳捕捉、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对室温气体进行捕获,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生产;绿氢,是通过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比如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也是制氢的终极目标,但由于目前技术限制,制绿氢成本较高,距离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
④氢气易燃、易爆,氢能的运输主要有期氢、液氢和固氢输送3种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储氢容量、降低成本、提高易取用性是储运技术的重点。储氢技术可分为物理储氢、化学储氢两大类。物理储氢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物理吸附储氢以及地下储氢等方式。高压气态储氢是将氢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液化后储存在容器中,具有储存容器体积小的优点;吸附储氢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以物理吸附将氢气存储在大比表面的材料中;地下储氢是在地下盐层中挖出一个“容器”来储氢,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储存氢气。
⑤当我们足够了解氢的制取与储存之后,关于氢能的利用也被科学家提上了日程,目前氢燃料电池是氢能较为常见的终端应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氢燃料电池就已被应用于航空航天,进入70年代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氢燃料电池逐渐应用于各大领域,包括发电、汽车、船舶和无人机等。
——摘自2022.06.01《中国科普博览》,有改动
【链接材料】
氢氧燃料电池通过电池内的氢气与氧气进行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这种电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相同。它与一般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一般电池的活性物质是预先放在电池内部的,因而电池容量取决于贮存的活性物质的量;而燃料电池的活性物质(氢气和氧气)是源源不断地输入的,因此,这类电池实际上只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
(1)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氢能源的相关知识。 |
B. |
第②段中加点词“仅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
C. |
氢的制取过程与氢的终端使用都实现了完全零炭排放。 |
D. |
北京冬奥会上的火炬燃烧使用氢燃料,充分体现我国对“绿色环保”的重视。 |
(2)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进行分析。
(3)请你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围绕“催化分解”“化学反应”“循环”三个关键词,从科普文表述的角度,对下面这幅氢能量转换装置简易图进行说明。(不超过80字)
(4)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是否适合推荐给广大中学生阅读?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