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①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事实上,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是让我头疼的学生。
③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的火气腾的冒上来,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④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学生哄堂大笑。
⑤我气得不知说什么好,示意他坐下,告诉他认真听讲。这样的事情反复多次,成绩自然好不了。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挂了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
⑥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像一群小马驹似的,转眼没了踪影。
⑦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⑧一个周未,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原来,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⑨“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⑩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⑾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寞然。
⑿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有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
⒀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打车赶回了家。
⒁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⒂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听到一声剧烈的咳嗽声。
⒃他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⒄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年后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变成了嚎啕大哭。
⒅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⒆第二天上语文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⒇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21)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本文的题目为《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根据文章情节,仿照示例,概括李想这一滴眼泪掉下来的过程
(1)父母外出打工,他哭干眼泪;
(2)                       
(3)                       
(4)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的走了”这一句,揣摩李想当时的心理?
文章第②段“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综合全文看,李想让作者头疼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末尾“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期望父母该怎样关注我们成长?。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不畏困难
人们的脚步走向成功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有的人战胜了困难,最终成为事业的成功者;而有的人却畏惧困难,对事业冷冷淡淡、毫无信心,最终成为一个精神堕落的流浪汉。所以我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畏惧。
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科学家袁隆平,他掀起的粮食生产业的“绿色革命”席卷了神州,震惊了世界。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到取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历经了漫长的岁月,终于在这场艰难曲折高度复杂的科学实践中脱颖而出。如果他畏惧了困难,就不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就,而且更不会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称号。
还有,全身瘫痪的张海迪,由于手不能拿书,就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将书放在桌上对着镜子看到字,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成为一代楷模。这样大的困难,张海迪都能克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畏惧困难。
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困难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努力克服,困难一定会被我们打败的,而且我们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努力同困难斗争一番呢?
第一段画线句语意不得体,应如何修改?
第二段画线句是一个病句,应如何修改?
第三段有一个错别字,这个字是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最后一段中的递进句与全文有无关联?应如何修改?
第一段既从正面也从反面提出了人们对待困难不同的态度,可是纵观全文却没有反面的事例。如果要你从反面写出一个事例,应如何写?(不少于50个字)

阅读电影《宇宙与人》的解说词片断,回答问题。
①宇宙星光灿烂,深藏着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它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②自从人类发现了这种叫基因(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的结构之后,就可以相信,哪怕是尘埃,只要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就能缔造出像生命这样高级物质形态,并且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它就能演化智能。③物质的宇宙能够演化出生命,目前我们惟一所知道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但生命很吝啬地只选择了它的第三颗行星地球。
对第①句中划线的词语“深藏”所涉及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动 B.物质运动
C.伟大力量 D.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

对画线的第②句语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纯粹的物质世界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就能产生生命,生命在足够的时间空间里能演化出智能。这是人类在发现了基因的结构后认识的道理。
B.纯粹的物质世界只要经过人的特别精致的编排就能产生基因,从而在足够的时间空间构成生命,进而演化智能。
C.在发现基因的结构后,人们能够把尘埃之类的物质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而创造出生命,进而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智能。
D.在发现基因结构后,人们认识到,生命是由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的尘埃产生的,智能是基因在足够的时间空间内演化而来的。

第③句所用的修辞是_____________,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

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却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因此,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吧。
这样看来,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文中画“_______”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的修辞,改为陈述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文中划线的字的含义。
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这部分主要运用了_________表达方式。首先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再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得出一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 a 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b 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 c 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 d 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像。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给文中划线字注音。
相形见()混()
在下面这些词语中各选一个填在文中a、b、c、d处。
不值一提不可思议精巧绝伦与众不同
本文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文段为了论述大自然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把人类智慧与其对比。文段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
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课文阅读。
为什么说人类智慧在大自然智慧面前没有什么自傲的?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那么它就有作者自己的观点。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