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一直处在一种“国家危机”或“权威危机”之中,不论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一直都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国家形式。辛亥革命及民国的建立,意味着传统集权官僚体制崩溃。民国实质上是一个“军绅政权”,新的中央政府仍徒具形式,在“共和”的招牌下,国家实际陷于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状态。材料主要说明

A.强化中央政府权威的重要性 B.辛亥革命不具有实质意义
C.中华民国的局限性 D.共和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俄德的议会制度都得到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同
C.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D.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如果单从今天发生的事情研究梭伦当日的意图,而不是从他的法律的其他方面来做判断,那是不公平的。”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对梭伦的研究都是有失公允的 B.研究梭伦只能从其宪法中寻找依据
C.对梭伦的研究应该坚持全面的观点 D.任何历史研究都不能以现在为出发点

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是指城邦中的公民参与统治、管理、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政治学》中这样写道:“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想赚钱而不是为了名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A.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B.农民因为忙于生产而不愿参与政治
C.参与政治不能给农民带来名誉 D.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