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和 1898 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
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
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
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
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
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
“为主义而来,为主义而去”是李大钊革命一生的生动写照。这里的“主义”是指()
A.自由主义 | B.改良主义 | C.马克思主义 | D.无政府主义 |
下列说法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更为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 |
B.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帜 |
C.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 |
D.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人文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