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人由于对历史的非常不了解而在产业革命中寻找资本主义的起源。当人们进一步研究这种起源时,这种起源就随着向后推移:它也许同商业和货币一样古老,或者同穷富之间的区别一样古老。大工业制度所特有的东西就是资本用于商品生产以及资本在这种生产过程中的形成本身:这就是资本家阶级的存在,资本家阶级本质上就是工业上的一个阶级。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业革命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但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新气象。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1688年的事件,英国人后来称为“光荣革命”。这场革命维护了议会政府的权责,维护了法制,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英国仍是君主国。此后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美)帕尔默 《现代世界史》
(1)试用明清时期的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1688年的事件是一场“光荣革命”?根据材料回答“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权力中心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权力中心又有可能在哪里?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曲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人人尽用外国货,工人全赋闲。大利尽归外国去,钱由何处赚。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闲人少,事多容易找。弟男子侄无闲人,求财借当用不着。盗贼无,乞丐少,平平安安过日子,大家想想好不好。既是中国人,应用中国货,莫谓不干己,人人应尽责。君不见,街上走的外国人,通身那有中国货,寄居本国尚如此,何况在本国。国货好,用国货,经济大发展。
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材料四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6分)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当时群众斗争什么样的基本诉求?根据材料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6分)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2分)
(4)结合材料四的展览要求,从表中选择至少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具体主题并做简单评述(8分)(要求:列出所选资料序号,主题立意明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4)从现代化的特征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9年)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时期。试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主要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
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一一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三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分)(25分)史料、史观和史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哪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结论可以由所给材料直接推导出来?(2分)对于不能直接推导出来的另两个,请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使之材料与结论相符(4分)
(2)由史料与史论的关系可以看出,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2分)
(3)假设材料一中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宋代、明清两个时期出现了哪些新发展?(8分)
(4)结合西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6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