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年7月11日,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怀着对普天之下“共享太平之福”的政治理想,派郑和七下西洋,从此,郑和云帆高张、鹤舞天风,开始了历时28年的漫漫海上丝路历程。由此可知,郑和航海精神是源于( )
A.天朝上国观念 | B.闭关锁国思想 |
C.殖民霸权主义野心 | D.儒家兼济天下胸怀 |
18世纪后期起,不少士人建议朝廷将内地过剩人口组织起来,迁往西部从事开发。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开发引起士大夫关注 | B.人口膨胀已成为社会问题 |
C.有识之士警觉英国的扩张 | D.清朝的行省制进一步完善 |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重实用 | B.重理论 | C.重民众 | D.重实验 |
反映明朝故事的豫剧《七品芝麻官》里有一段唱词:“盼到了北京城开了科选,我辛辛苦苦前去考官,三篇文做得好,万岁称赞,任命我到河南信阳五品州官,到吏部去领凭我先得把那严嵩见,老贼要三千两磨墨的钱。”剧中主人公( )
A.体现了庶族地主的进取精神 |
B.受益于自己的出身与门第 |
C.三篇好文文体格式完全相同 |
D.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进步水平 |
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私学文化”与“帝国文化”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兼容并蓄 | B.是否包含民本思想 |
C.产生的根源不同 | D.政治地位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