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充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贶:意为赏赐)。然天贶愈深,予惧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难承,兢兢惶惶,以俟天眷,为归政全人,夫复何言!”
——乾隆《御制十全记》
材料二:中国“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间依旧 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会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马戛尔尼眼中的“清朝盛世”》
(1)材料一中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的立足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自我评价?
(2)材料二中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清朝帝王的?两则材料观点的差异反映了什么 问题?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两伊战争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做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二

图一 1978年安徽省小岗图二1983年重庆开始图三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经济试点的报道示意图
承包责任书
材料三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材料四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人口
(亿)
上网用户总教
(万)
恩格尔系数
(%)
1978年
3624.1
1.7

57.5
2001年
95933
4.56
6800
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指出占家庭总指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活水平的程度。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摘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4分)
材料二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juan: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擅自《大清会典》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4分)
(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简要说明理由。(5分)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我们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摘自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二:1888年即位的新皇帝威廉二世与首相不和,迫使俾斯麦于1890年辞职。他曾说:“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
——摘自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三: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摘自《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威廉二世的外交大臣比洛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摘自《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二)
(1)据材料一,俾斯麦对外政策的主要着眼地域在哪里?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2)据材料三、四,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四,如何理解材料二的内容?

十九世纪末,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柏林,1917年1月19日,德国外交大臣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密令:2月初我们将实施无限制潜水艇战。尽管如此,我们仍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如果这个计划不成功。我们将在下列基础上与墨西哥结成同盟:我们将一起发动战争并一起走向和平……相信墨西哥一直想收复在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的领土……绝不容情的潜水艇战争将迫使美国在几个月内投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于1917年卷入战争的原因。
材料二:在1921年到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与英国采取一致步骤,用斡旋的方式促成中日两国关于山东纠纷的解决。……
在华盛顿会议中,日本与中国的代表会同英国与美国的观察者曾考虑这个问题。这些直接谈判的结果,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签订一个条约。规定山东的全部主权交还给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向日本银行家借款赎回,借款为期十五年,……
——(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山东问题最后得以解决的原因。
材料三:

(3)材料三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美国的“空缺”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美国政府请求日本政府实践其业已声明关于门户开放及不干涉美霸权利之保证,采取迅速有效措施:
(一)停止日本在中国占领区内强制施行的有歧视性的外汇管制与他种措施。这种措施之施行,直接或间接地歧视了美国贸易和企业;
(二)停止任何剥夺美国人民在华从事任何合法贸易或工业之权利的独占或优先制度,……[
(三)停止在华的日本当局对于美国财产及他种权利的干扰,……
——(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1938年l0月6日)
(4)根据材料四回答: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政策的特点
(5)结合上述材料归纳一战前后美国对欧洲和远东(亚太地区)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
(2)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
(3)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