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8日—2014年11月3日,第十五届西部博览会在四川成都盛大举办。西部博览会也是展示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
巴蜀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绵长,孕育了三星堆青铜文明,历经了金沙文化玉器时代,三国蜀汉文化流光溢彩,藏、羌、彝少数民族文化独具魅力。巴蜀文化还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了中源、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外,还对滇黔、南诏文化有辐射,还远到东南亚大陆地区。
几千年的巴蜀农耕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来川旅游的外国游人都喜欢川剧的“变脸”,巴蜀文化也在积极地“走出去”,加强与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但巴蜀农耕文化的“小农”意识比较强,我们必须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敢于想大事,谋大事,干大事,不断开拓进取;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环保意识,反对“有山吃山,有水吃水”的意识。
运用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概括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政府从2013年起在京津冀等多个地区开展PM2.5的监测并公布信息,为政府部门的环境决策提供依据。“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调动3.4万亿人民币资金投放到生态环保领域,并加大环保执法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是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我国要把生态环保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政府怎样才能让百姓走出雾霾。(1O分)
“中国梦”无疑是2013年最热的词汇,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闭幕会上关于“中国梦”的阐述,在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
材料一中国梦从来不可能是脱离了人的一个空镜头,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必有每个追梦人的身影。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如何实现退休老人和农民工的“梦想”为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材料二 2012年,注定要载入中国科技的史册,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让国人振奋的创新成就一一问世。从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的交会时接到‘蛟龙”号的7000米深潜,从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交接和歼一15舰载机的成功上舰,到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升空,中国科技创新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铸造一个强国梦。
(2)请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说明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材料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不只是国家的目标,也是个人的追求,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逢盛世,是我们的幸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3)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梦归根至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观点的合理性,并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说明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12分)
2013年3月1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习近平主席阐述中国梦、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并约法三章等都引起了人民的关注和网民的热议。以下是某校高中政治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收集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表示:“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1)请结合材料一,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归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答人民日报记者问:要努力去实现2020年的目标,测算一下,需要年均增长7%的速度,这不容易。但是,我们有有利的条件,有巨大的内需。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材料三四川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强大精神的支撑,这种支撑就是9000万四川儿女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四川状态。在当前,这种状态仍然是建设新四川的强大动力。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同全国“两会”精神一道融入四川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凝聚起实现中国梦、四川梦的“正能量”。
(3)请运用文化的作用分析四川状态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四川梦的“正能量”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应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材料一改革是最大红利,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改善民生离不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应当敢于直面城乡、区域两个最大的差距。特别是直面有八亿多农民和五亿多市民之间的涉及人口最多的城乡差距,采取措施,逐步使其缩小。
(1)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我国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材料二2012年11月21日,李克强同志在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时说,我国国情复杂,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可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并有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这是一种好做法。深化改革,千头万绪,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积极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找准了突破口,就会事半功倍。东中西部地区的情况不同,突破口也要因地制宜。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深化改革。
材料三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要更加尊重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要求我们开眼看世界,吸收和借鉴别国的有益经验。
请从经济学常识的角度,谈谈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运用经济常识阐述如何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