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
③必须注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
④要充分利用事物之间的有利联系,自觉克服和尽量避免不利联系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
|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
|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
|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
|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
|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
|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
|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
|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
| C.认识是实践的来源 |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
|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绝对的决定作用 |
| D.观念先于过程而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