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其中细胞学说创立的意义在于( )
①证明了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②揭示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③将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统一起来
④证明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下图表示的是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是通过实测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CO2吸收和释放的情况。能代表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曲线中AB段(不包括A、B两点)相符的一项是 ()
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子风干脱水后呼吸强度增强 | B.土壤淹水可导致根系发生无氧呼吸 |
C.破伤风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大量繁殖 | D.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氧呼吸逐渐减弱 |
水稻根尖细胞呼吸过程中,若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可能是()
A.分解了脂肪 | B.有氧呼吸强度大于无氧呼吸 |
C.只进行无氧呼吸 | D.出现了无氧呼吸 |
提取鼠肝细胞的线粒体为实验材料,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大;当注入葡萄糖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小,同时注入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时,氧消耗量又较大。下列叙述中与实验结果不符合的是( )
A.有氧呼吸中,线粒体内进行的是第二、三阶段 |
B.线粒体内能分解丙酮酸,不能分解葡萄糖 |
C.葡萄糖只能在细胞质基质内被分解成丙酮酸 |
D.水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的 |
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水 | B.葡萄糖→丙酮酸→氧 |
C.葡萄糖→氧→水 | D.葡萄糖→丙酮酸→C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