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4年6月 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环境保护部6月4日公布最新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中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74个实施新标准监测的城市,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仅为4.1%。生态环境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甚至成为人们的集体焦虑。
材料一:基于目前的严峻形势,我国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后将抓紧制定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和要求,推动环境治理工作有效进行,力争改善大气、水、土壤的环境质量。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
材料二: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经济发展质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领导多次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应片面追求GDP,将来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一个中速增长期,很难长久保持两位数,但是只要保持住7%的增长,到2020年实现小康就完全有可能。2014年我国的经济工作,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 续的发展。
(2)请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对GDP认识的变化过程。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型思维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09年世界经历着大变革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阴霾犹重;国际能源、资源和贸易形势起伏动荡;新旧热点问题矛盾交织……,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外交围绕全力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审时度势迎难而上,继续推进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大力开展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外交,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合作中,中国外交全力以赴,谋求共赢,显示出宽广、长远的视野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危机中,中国外交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自信与成熟。
(1)我国为什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的?

“驼峰航线”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但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政府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采取既接触又遏制的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既相互借重与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状态。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中美关系的曲折变化说明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你认为中国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美关系?

材料一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接近代表总数的百分之十四。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一名代表。在西藏,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三千人,也拥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1994~2001年,15个对口支援省和中央各部委无偿援建西部地区716个项目,资金投入31、6亿元人民币,除中央政府投资外,“十五”时期,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项目71个,无偿投入资金10、62亿元人民币。
材料三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6年来,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人民币。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基本原则内在联系的认识。

高中《政治生活》(必修二)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展开的。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以及人的解放的实现程度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水平。
(1)“三统一”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请问“三统一”指的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如何?
(2)请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应当如何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009年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