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在山东潍县的某市面店铺出现了一副对联:“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名为待诏,代文士修容。”下列对出现此联背景的表述,最接近历史的是( )
A.民国政府提倡个人卫生 | B.山东潍县的商人支持共和 |
C.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 | D.清朝提倡佛儒道三教融合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
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
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
A.割让香港岛 | B.领事裁判权 |
C.巡查贸易权 | D.关税协商 |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结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 B.宋朝的通判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