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即由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由隶农贵族经济模式向自由农地主经济模式的转型,由联邦制国体向中央集权国体的转型的时代。所有这些,都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不管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都是饱满昂扬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阴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产生思想、研究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宫,最终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像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辩理透彻,林林总总。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边磬编钟,宫殿廓城,髹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科学技术可谓灿烂辉煌。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可以说当时的“科技成就绝对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兵联合作战、水陆军协同争先的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诞生了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等,他们的集古代兵家大成之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这个民族精神生命的源泉。当我们被各种复杂的问题困惑时,当我们在浮华喧嚣的历史泡沫面前迷失或不知所措时,我们应该去向我们民族的原生文化宝库寻求再生的动力。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瑰宝,风采依旧!
梳理春秋战国500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弘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把握住富民强国、团结奋斗的主调。
(选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
下列对“原生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生文化”主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既有大毁灭又有大创造、既有大沉沦又有大崛起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社会整体上是大转型的时代。 |
B.“原生文化”由于时代的剧烈变化,体现了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生命状态,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
C.“原生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等几乎所有基本领域,成为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源头。 |
D.“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的源泉,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如孙武、司马穰苴等伟大军事家的理论,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纷争不断,如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等此起彼伏,体现了那一时期政治变革的活跃。 |
B.春秋战国时代能够出现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是因为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 |
C.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实力的时代,重视强国富民,追求竞争优势,所以,那些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没有产生的土壤。 |
D.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在当时遥遥领先于世界,这不仅表现在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等方面,也表现在军事科学方面。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私学,稷下学宫,到最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的实现,表明教育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 |
B.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往往也是造就伟人的时代,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春秋战国那个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 |
C.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其体现的精神没有因为经历了两千多年就逐渐消退,当各种复杂的问题困扰我们的时候,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再生的动力。 |
D.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源,有助于在今天这个国家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一一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作者为什么说“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本文认为项羽输给刘邦是有道理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理由的?(6分)
从上文内容来看,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如何理解评价他此时所讲的这句话?(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空荡荡的院子
张蛰
那个院子自从没了他们的声音,就开始了长时间的空旷和寂寞。
以前回家,我都是坐在堂屋的那把自制沙发上跟他们说话,有时也坐在小板凳上,或者门口的那块青条石上。现在,我只能跑到哥哥家的苹果地里,坐在一堆土前,对着里面自言自语,诉说这世他们见过无数次的平淡无奇的喜怒哀乐。风总是从那堆土后轻轻地刮过来,吹我的脸。我知道,他们需要我的消息,那些风就是他们从另一个世界看我的目光。我一动不动,让风尽情地抚摸我。有一回,我忽然无来由地大悲大痛,就在风里大哭一场。我知道他们需要我的哭声,没有我的哭声,他们不放心。
他们非常担心过我的生活,不知道这个唯一去读了书的儿子会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那个时候,我的心态我的种种言行都超过了他们的想象:早知道这样,让你念什么书呢?早知这样,把你当条狗养多好……这是我活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带给他们养儿的收获和教训。直到我25岁上结婚,26岁上有子,他们这才长长地舒了口气:以后慢慢就好了。
我的确按照他们希望的在变好。上班,吃饭,睡觉,带着孩子去公园,周末去院子里看他们。我开始抽烟,我们互相发烟,在门口的青条石上一支接一支地抽。女儿对着他们喊:“爷爷奶奶!”他们慈祥满面。那是我不曾见过的慈祥。我知道,他们老了。
我决心把他们带到城里去。住住楼房,打打电话,逛逛公园,早晚也在护城河沿上溜达溜达,和其他的城里人谈谈孩子和更小的孩子,谈谈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他们去了,又回了。他们不习惯。
他们又回到乡下的那个院落,喂鸡,喂鸭,养猫,养狗。院子里日升日落,下雨起雾,开门关门,院门吱吱呀呀地响。他们老了,他们的老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站在门口,手牵女儿,在正午的阳光下,看他们睡着在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一左一右,狗卧一旁,猫躺身上,鸡在啄他们脚上的烂菜叶。女儿喃喃自语:“爷爷奶奶……”我攥紧了她的小手。我站在门口,真不想迈进门里去,真不想叫醒他们。
他们中的一个,终于躺倒在我的怀里。在医院里,我抱着,也是揽着,他大口大口地艰难喘气,艰难地把脸转过来,艰难地说,咱们回家吧。一辈子没这样求过人,这是他最后的愿望。
院子从此少了一半的声音。院门再开再关,声音听起来夸张地刺耳。那种衰败是从院门的青石开始,再没有人去坐在上面抽烟,我看见尘土正侵进青条石细微的纹路里。我看见院落的各处开始有脱落的墙皮,泛起的白碱……我努力地消除它们的存在,都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窗棂有根木条折了,要修,她反对。锅屋墙该刷了,她反对。堂屋的地面该用水泥补了,她反对。那把自制的沙发皮裂了,需要换个新沙发了,她反对。她在静静地等待一个时间的到来。哪儿都不去,守候着一个显得衰败而渐渐空荡的院子。
十年有多长?她把一只猫喂走又把一只猫喂成,那只家狗实在受不了一个庭院的寂寞,在六年的时候趴在屋角的一堆草里,再也没有从夜里醒来。鸡鸭也不养了,她说想素净,不想再在早晨听到鸡飞狗跳的声音。院子的落寞时间太久,让她对声音开始害怕。没有人知道她内心到底有多寂寞有多冷——就像她晚年雾濛濛的眼神,让人无法再看清看到底。她可能清晨了还感觉是晚上,傍晚时又以为是阴天的正午。有好几次,她说,你父亲从地里回来了,扛着锄头,你去接过来。突然有一天,她开始对我交待一些事情,地点,时间,人,事,一清二楚。老家的屋怎么办,还有的一千块钱怎么办,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家的儿孙读书,他们将来的营生。你要照顾着他们啊,我们家,就你是个读书人。她清清楚楚地说。交待好一切她觉得应该交待的事情,就在我不在的某一天,她忍着疼痛走了,离开这个院子。
他们把一个院子彻底交给了我,他们把一切都带走了,只剩下这个空荡荡的院落。我握着女儿的手,再没有招呼的对象。那把破沙发的对面,再没有一对苍老的脸。我再没有勇气坐在门口的那块青条石上,我再也推不开那扇永不会上锁的院门。
空荡荡的院子。我回家,我从千里之外的地方顶风淋雨冒雪回家,再给谁看呢?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父母”的形象特点。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我活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带给他们养儿的收获和教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文中第八自然段连用四个“她反对”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本文以“空荡荡的院子”为题,文中也多次描写院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小题。(共12分)
美好的声誉
比尔·盖瑟
⑴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在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⑵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
⑶“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⑷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⑸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⑹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一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⑺“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⑻“盖瑟。比尔·盖瑟。”
⑼“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⑽“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⑾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⑿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⒀“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⒁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⒂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⒃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财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选自《青年文摘》2006年第2期)小说第一节,比尔·盖瑟想对儿子说些什么?他为什么选择在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讲这个故事?(3分)
小说在第五、第六两节为什么极力渲染银行家尤尔先生不肯卖土地?(3分)
先概括小说主人公爷爷的品质,再分析小说为什么没有直接描写爷爷的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介绍他的人品和声誉。(4分)
分析小说结尾所引用的那首小诗的作用。(2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丹柯(节选)
高尔基
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穿越不过的森林从三面把这族人的营地包围着,而在第四面才是一片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但是有一次,艰难的时候来临了:不知从什么地方出现了另外一些别的种族,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因为这座森林非常古老,在那儿尽是泥沼和黑暗,树枝又这样密层层地交缠在一起,透过这些树枝都看不见天空,而太阳的光线也好不容易才穿过浓密的树叶,为自己打穿一条照到泥沼的路。但是当它的光线落到泥沼的水面上时,泥沼就升起一阵恶臭,而人们就因为这种恶臭接二连三地死掉了。那时候,这一族人的女人和孩子们都开始哭泣起来,而父亲们则在沉思着,天天堕进了忧愁。必须走出这座森林,要这样做那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后退,——在那儿有着强悍的和凶恶的敌人;还另有一条路是前进,——但矗立着巨人似的树木,它们用粗大的树枝互相紧紧地拥抱着,把交错的树根深深地插进泥沼的粘滑的污泥里面。白天的时候,这些像石头一样的树木,静默无语地,动也不动地在灰暗的暮霭里矗立着,可是每当夜晚人们燃起篝火时,它们就更加密实地在人们的四周围紧逼过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始终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把这些人包围住,它好像要压倒他们。而这些人本来是习惯于草原的空旷的。可是还有更可怕的,就是当风吹打着树梢,整个森林都阴沉地喧响起来的时候,就像是在威胁他们,为这些人唱送葬的歌似的。但无论怎样说,这毕竟是些强有力的人,他们能够和那些曾经一度战胜过他们的人们作殊死的斗争,他们知道不能在斗争中死掉,因为他们有着许多先人的遗训,假如他们轻易死掉的话,那么他们的遗训就也和他们同归于尽了。因,他们在漫漫的长夜里,在森林的阴沉的喧响之下,在泥沼的毒臭之中坐着想着。他们这样坐着,而篝火所照出来的影子,就在他们的四周围跳着无声的舞蹈,这一切看起来,好像并不是影子在跳舞,而是森林和泥沼的恶毒的幽灵在狂欢胜利……大家还是坐着和想着。但从没有一种东西,无论是工作、或者是女人,比这些忧愁的思想更能使这些人的身体和心灵困乏。大家都因为想得太多而困惫无力了……恐怖在大家的心里诞生,用坚强的手把他们束缚住了。女人们为那些死于恶臭的人们的尸体和那被恐惧所束缚住的活人的命运而哭泣,更加引起了恐慌,于是在森林里面开始可以听见懦怯的话语了。最初这还是胆小的和低声的絮语,但是后来声调越来越高了……他们想走到敌人那里去,向敌人献出他们自己的自由,被死所威吓住了的人,再也不害怕奴隶的生活了……但就在这个时候,丹科出现了,他一个人救活了所有人的性命。
丹科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个漂亮的年轻人。美丽的人时常都是勇敢的人。现在他就向他们,向自己的伙伴们这样讲道:“只靠空想,是推不开挡在大路上的石头的。谁什么事都不做,谁就会毫无办法。我们为什么要把精力都浪费在空想和忧愁上呢?起来吧,让我们走进森林,穿越过它,要晓得,它总有个尽头的,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有个尽头的!走吧!喏!嗨!”大家都看着他,看出他是所有人中间的一个最优秀的人,因为在他的两只眼睛里面,闪耀着无穷的力量和活生生的火光。
“你带领着我们走吧!”他们说道。
那时候他就带领着他们向前走……
丹科带领着他们。大家都友好地跟在他后面走——大家都深信他。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呀!他们走了很久……森林是愈来愈浓密了,大家的气力也愈来愈小了!于是大家开始埋怨丹科,说他是个年轻而没有经验的人,正把他们带领到死亡城去。但丹科始终是走在他们的前面,勇敢而又泰然。但有一次,一阵大雷雨在森林的上空震响起来,树木阴沉地、威严地喧嚣着。那时候,森林里变得非常黑暗,就好像自从世界诞生以来的所有的黑夜,一下子都聚集在它里面一样。这些渺小的人,在巨大的树木之间和在闪电的威严的咆啸之下走着,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那些被它折磨够了的人们都丧失了勇气。不过他们羞于承认自己的无力,于是他们就把怨恨和愤怒发泄到那个走在他们前面的人——丹科身上。他们开始责备他没有能力带领他们,——瞧,他们就是这样的!大家都停下来了,在森林的胜利的喧扰之下,在战栗着的黑暗之中,这群疲倦了和凶恶的人们就开始审问丹科。他们吼道:“你是个对我们毫不足道和有害的人!你带领着我们,把我们都弄得疲惫了,为了这,你就应该死!”
“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叫道。
森林还是在怒吼着,怒吼着,重复着他们的叫喊声,而闪电则把黑暗撕成一块块的碎片。丹科看着那些他费力所带领的人,看见这些人就好像是群野兽一样,站在他的周围,他们的面孔上找不到一点高尚的品格。丹科知道绝不能得到这些人什么宽恕,这时候他的心里沸腾起一阵愤怒之火,但因为怜悯这些人而又熄灭下去了。他爱人们,他想:也许没有了他,这些人真会毁灭掉的。于是在他的心里就迸发出了一阵想要拯救他们的愿望的火光,要把他们带领到容易走的路上去,这时候在他的眼睛里就闪耀出一种强烈的火焰的光线……当人们看见这种情形的时候,以为他要发狂了,所以他的眼睛才这样明亮地燃烧着。可是他们像狼群一样地准备起来,等待着,猜疑他会同他们搏斗,因此他们把他包围得更紧了,为了更容易抓住和杀死丹科。而他也早已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也燃烧得更加明亮,因为他们的这个心思,在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忧虑。森林还是在唱着它的阴沉的歌曲,雷还在轰响着,雨还在下着……“我要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呢?!”丹科比雷声更有力地狂叫道。他忽然用双手撕开他自己的胸膛,从里面挖出他自己的那颗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顶上。那颗心正像太阳一样明亮地燃烧着,而且比太阳还更明亮,整个森林静默无声了,都被这个对于人类伟大的爱的火炬照得通亮,而黑暗也因为它的光亮向四面八方逃跑了,躲进森林的深处战栗着,或者堕进到泥沼的深洞口里去。人们呢,大惊失色,变得像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科高叫着,他冲到所有人的前面的位置上去,高高地举着那颗炽燃的心,给人们照亮着道路。
他们都像着了魔似地跟在他后面走。这时候森林又重新咆啸起来,惊奇地摇摆着树梢,但是它的咆啸声,全被奔跑的人们的脚步声所淹没了。大家都迅速地勇敢地奔跑着,为这颗炽燃的心的惊人的景象所吸引着。现在即使有人毁灭了,但是他们也会毫无怨言和眼泪地死掉。丹科始终是走在前面,他的心始终在燃烧着,燃烧着!
森林闪避不及地在他们前面让开路来,待他们走过却又仍然是密层层的和哑默的留在后面。而丹科和所有的人,立刻就像沉浸在充满着阳光,有着新鲜的空气和被雨水所洗刷过的大海中。雷雨还在那儿,在他们后面,在森林的上空;而这儿太阳照耀着,草原透散着清鲜,草儿带着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耀着,大河也泛着金光……这正是黄昏的时分,由于太阳落山时的光线,大河变成了红色,就好像是从丹科被撕开了的胸膛里所流出的热血一样。高傲的勇士丹科,向出现在自己前面的草原的空旷投射出视线,——他向自由的大地投射出快乐的视线,并且骄傲地大笑起来,然后他倒了下去——就死掉啦。
那些快乐的和充满了希望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亡,也没有看见那颗勇敢的心还在丹科的身体旁边燃烧着。只有一个谨慎小心的人注意到这件事,他害怕得什么似的,就用脚踏在那颗高傲的心上……于是它就碎散成为许多火星而熄灭了……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柯作为一个成功的英雄形象,除了作者精心设置的情节结构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外,还得益于这一人物一心为公的高贵品格和勇于实践、永不言败的性格特点。 |
B.面对族人的困难处境,丹柯果敢而自信地站出来,在众人还在为可能面对的困难彷徨失措的时候,他指引并鼓励大家行动起来,向着希望的方向前进。在遇到密林时,他不急不躁,依旧葆有乐观的天性。 |
C.在大雷雨来临之时,因疲惫和软弱丧失了斗志的人们众口一词地诋毁他,他们不去战胜森林的黑暗反而开始围攻引路的丹柯,丹柯孤身一人面对自然界和族人的双重“大雷雨”,却没有对走出森林的信念产生丝毫的动摇。 |
D.族人的出尔反尔并没有改变它继续为众人引路的念头,恰恰相反,当族人在咆哮的雷声中掏出了他的心之后,他还高举着自己燃烧的心,为众人照亮通往希望的道路。 |
下列对小说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少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之中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
B.丹柯和鲁迅《药》中的夏瑜都是悲剧人物,不同的是,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夏瑜却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 |
C.这篇小说的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的表达,在效果上有加强作用。但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因此违反了小说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 |
D.小说结尾,一颗勇敢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颇有鲁迅笔下启蒙者的味道。 |
下列对小说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少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之中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
B.丹柯和鲁迅《药》中的夏瑜都是悲剧人物,不同的是,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夏瑜却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 |
C.这篇小说的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的表达,在效果上有加强作用。但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因此违反了小说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 |
D.小说结尾,一颗勇敢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颇有鲁迅笔下启蒙者的味道。 |
下列概括丹柯领导族人遇到的困境与原文不同的一项是()
A.在森林的恐惧的压迫下,族人开始犹豫、退缩甚至想回去当奴隶,丹柯却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 |
B.遇到密林时,人们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 |
C.大雷雨来临时,人们勇气全失,迁怒于丹柯,抱怨指责甚至要弄死他,可他掏出自己的心来为人们引路。 |
D.树林分开了,广大的海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临河之城
习习
①黄土高原之上,黄河穿过全城的省城,大约只有兰州了。黄河自西向东穿过这个固若金汤之城,城市便随河蜿蜒成一条带子。河两岸,南北两山夹河而立,城中人在这条带状的河谷中生息。
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就在这里度过。很有些时候,这个被大山夹击的狭长城市,让我感到逼仄胸闷、忍无可忍。常常,我从窗口呆望北山,想到我一辈子在兰州辛劳奔碌的父母,感到悲伤。
③但仿佛上了年岁,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
④父亲一家生活在河北岸一个叫十里店的地方。我想那里曾是古老的驿站,距离城中十里之遥。赶往丝绸之路的旅人过了兰州城,驾车渡河、哒哒的马蹄在黄河北岸西行,在十里店稍作歇息,继续往西……黄河边水车林立,水车日夜不息抽出河水灌溉农田,紧邻黄河的农业就这样切近地靠在城边。农人依偎黄河,自给自足。父亲跟着爷爷做棺材营生,棺木就来源于岸边的树木。而母亲一家在黄河以南离河约十里远的南山上,种植小麦豆菽,靠天吃饭。即使近切地临着黄河,因为没有提灌,北山也一样干涸。靠天吃饭的南山北山门当户对、两山上农家的儿女们互相联姻。与我父母一样,他们过河相会。
⑤很长一段时间,河上只有白塔山脚下的那座铁桥。这个漂亮的铁桥由外国人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铁桥像一粒纽扣,连接了南北两岸。铁桥处最早是一个有几十只船只连起来的浮桥,在古代,控扼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之南北两山作屏障。兰州的固若金汤名至实归,在兰州古城南门城楼上,曾高挂上书“万里金汤”四个煌煌大字的巨匾。
⑥传说国人申奥那年,一个兰州人想出资用上好的油漆把铁桥的五个弧形钢梁粉刷成五种不同的颜色;另有一个它的传奇,说有人私自决定将这座老桥卖给了外国人,当时把大家吓懵了,许多义愤填膺的兰州人一时搞不清这等大事是真是假。
⑦前一年,一位离兰几十年的老作家回到兰州,我亲见他跪在河边,喝了一口黄河水。我陪他乘着已作为游赏工具的羊皮筏子漂在河上,筏子跟着波浪在河上划着一道道弧线,天像蓝斗篷,风在耳边尖细地吹着。筏子头上,筏客子用土土的兰州话唱道: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坑上蹲个尕老汉,沙锅里煮着洋芋蛋……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
⑧当我游走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会忽然怀念起兰州的跌宕起伏,想那逼仄的两山实为稳妥内心的佳处。高山静立、河水汤汤,亘古未变,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
⑨兰州人喜欢登临城南的皋兰山。至最高处三台阁俯瞰,可尽览兰州全貌。天睛时,可看到黄河像一条晶亮的带子,蜿蜒流过城中。兰州城像画片一样高楼林立,大街小巷蛛网般密集。街市间,兰州人摩肩接踵,没有被逼仄和荒凉压迫—一河流用它的悠长和开阔慰藉着人心。
⑩盛夏的傍晚,兰州人纷纷走到河边纳凉嬉戏。我也喜欢在河边静坐,若有好友从远方来,邀于岸边的趸船上,喝酒喝茶至深夜,说够了世间的话,然后听河的声音、看河流向远方、迎接河带来的满谷的风……
⑪传说,先前,皋兰山生长一种兰草,兰州因此而得名。“每丛五六叶,叶窄于韭,长三四寸,开花如马兰而小,色蓝微紫”。两山荒凉突兀,小小的兰草,为这坚硬的城池平添了一份柔软,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本兰花签。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08·8,有删节)第⑥段中写有关黄河铁桥的“传说”和“传奇”有什么作用?
在黄河边上浏览时,为什么筏客子的一段唱,使“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
联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的第⑧段说“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这里的“大道理”是什么?
(2)文章末尾“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枚兰花签”,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文中说“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联系全文,分条概括作者对黄河产生“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