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依靠全民参与。夏季如果每台空调在国家提倡26℃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节电22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如果对全国1.5亿台空调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节电约33亿度,减排二氧化碳317万吨。每月少开一天车,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如果全国1248万辆私人轿车的车主都做到,每年可节油约5.54亿升,减排二氧化碳122万吨。
结合材料,运用量变和质变的相关知识分析“节能减排依靠全民参与”。
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598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超过9%,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GDP增长速度越快越好。” 也有人认为:“GDP并不能涵盖一切,追求GDP快速增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专家指出:“不能不要GDP,也不能只要GDP”。
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阐述为什么“不能不要GDP,也不能只要GDP”?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也越来越方便。几千年来,汉字从来没有被淘汰,相反,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进入20世纪,汉字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20世纪初,一些学者主张“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50年代,国家推行简化汉字引发了汉字繁简之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中国人正遭遇“提笔忘字” 的尴尬。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汉字风暴”,人们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有专家指出,世界历史上所有文明的衰亡都伴随着她们文字的消亡,伴随着对母语情感的淡化,这是文化层面的危机。所以在这个历史当口,我觉得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有意义的。但某位诗人却认为,节目中考了一些太生僻的汉字,生活里很少用到,节目强调重视汉字的书写只是“一场幽怨的复辟”。
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分析汉字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北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材料二:北京的城市规划,要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传保护的关系,既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保持其历史文化特色。正如哲学家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只有当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时候,她才有了自身独特的魅力。千篇一律的建设手法也破坏了历史文化的价值,永远的丧失了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如何使北京成为和谐家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4年江西文化事业大踏步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挤进全国前十名、文化影响力指数列全国第八,文艺创作成绩喜人,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在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该省新创的民族歌剧、广播剧等六项文艺作品分别获奖。歌剧《回家》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展示了江西文艺走出去的宏大气派。国家话剧院导演张奇虹说:“江西有尚歌尚舞的民族特点,作为民族歌剧来讲体现这个题材非常有利。希望更多地看到江西的舞蹈、歌剧、话剧、美术各个方面的展现,使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和欣赏到江西的文化。”
材料二: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看,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要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是文艺创作最广阔也最深厚的时代舞台。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进一步提升江西的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二,用实践的观点说明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避免作品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3)根据我省的文化底蕴,请你设计两句宣传语,展示文化名片,推介江西。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表、全国政府性债务规模情况表(单位:亿元)
年度 |
政府 层级 |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债务,下同) |
政府或有债务 |
|
政府负有担保的债务 |
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
|||
2012年底 |
中央 |
94376.72 |
2835.71 |
21621.16 |
地方 |
96281.87 |
24871.29 |
37705.16 |
|
合计 |
190658.59 |
27707.29 |
59326.32 |
|
2013年6月底 |
中央 |
98219.48 |
2600.72 |
23110.84 |
地方 |
108859.17 |
26655.77 |
43393.72 |
|
合计 |
206988.65 |
29256.49 |
66504.56 |
注:2012年底全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43%,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60%的负债率控制标准参考值。
材料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要求,审计署于2013 年8 月至9 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 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 个省和5 个计划单列市、391 个市、2778 个县、33 091 个乡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并于2013年12月30日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
材料三:从债务资金投向看,截止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支出投向情况如下:在已支出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1188.77 亿元中,用于市政建设项目支出37935.06亿元、土地收储项目支出16892.67亿元、交通运输实施建设项目支出13943.06亿元、保障性住房项目支出6851.71亿元、教科文卫项目支出4878.77亿元、农林水利项目支出4085.97亿元、生态建设项目支出3218.89亿元、工业和能源项目支出1227.07亿元。这些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支出总计87806.13 亿元,占87.98%。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知识分析审计机关监督政府性债务的必要性。
(3)面对人均将近2万元的政府性债务,有人说:“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一身轻是最理想的财政收支状态。”结合材料三,运用“国家财政”的知识说明政府合理举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