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
农村人口
城市人口
(百万人)
(百分比)
(百分比)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600
75%
25%
俄国
约5900
93%
7%
美国
约2300
87%
13%

 
材料二:就深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的电磁学和热力学这两门新兴科学物化的技术结果;就广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遍及一切与功、电、能相关的技术领域。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时时刻刻直接感受它所带来的恩惠。
材料三:农业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发达国家当前已达到60%。有人预计,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达到80%以上。
材料四: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一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请回答:
(1)影响材料一中英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情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联系生活及相关史实,举一例说明材料二中“恩惠”的表现及作用。
(2)材料三反映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特点?
(3)材料四中“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冈络化”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之问的内在联系。请问这一内在联系是什么?(1分)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组织为“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平台,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请问这一组织是什么?
(4)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请问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军军歌》
材料: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请回答:(1)材料1的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是哪一年开始的,其先锋是哪支部队?国民革命失败是由于哪些人的叛变了?国民革命失败后成立了哪个政府?( 4分)
(2)材料1中要除去的“军阀”是哪三个人物?
(3)材料2的“远征”是哪一年开始的?“远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1,2分)
(4)材料2的“远征”是从江西出发的,“远征”过程中召开了会议确立了________在党中央的领导权,“远征”的胜利有何重大历史意义?(1+1+1+2,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如图,北京高校被捕学生回到学校受欢迎。

材料2:“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
力争,还我青岛”等。
材料3:“中国的土地可以被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
可以被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4: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出;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愿诸君努力前行。
请回答:(1)材料1照片上受到热烈欢迎的学生因何时参加什么运动被捕?这个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1+1+1,3分)
(2)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材料2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一性质?(1+1,2分)
(3)材料4中的“两界”指什么人?跟他们一道“挺身而出”的是还有什么人?
(4)从材料3中学生们的誓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材料一:“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曲明快的《中国话》,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歌词中提到的“孔夫子”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哪一学派创始人?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夫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如图,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
(2)材料二诗中与右图相关的一句话是。
(3)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
(4)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在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点)
(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