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我国已经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产品强制实施了产品标识制度 |
B.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 |
C.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和风险管理是保障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前提 |
D.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上 |
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现将黄子叶圆粒(YyRr)豌豆进行自花传粉,收获时得到绿子叶皱粒豌豆192粒。按理论推算,在黄子叶圆粒豌豆中,能稳定遗传的有
A.192粒 | B.384粒 | C.576粒 | D.1728粒 |
基因型的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后代中
A.表现型4种,比例为9:3:3:1;基因型9种 |
B.表现型2种,比例为3:1,基因型3种 |
C.表现型4种,比例为3:1:3:1,基因型6种 |
D.表现型2种,比例为1:1,基因型3种 |
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用纯合矮秆(抗倒伏)易感病的品种与一个纯合高秆(易倒伏)抗病品种杂交,得到的Fl自交,F2代中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ddRR,1/8 B、ddRR,1/16和ddRr,1/8
C、ddRr,1/16 D、DDrr, 1/16和DdRR,l/8
已知玉米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两个纯种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F1,再用Fl与玉米丙杂交(图1),结果如图2所示,分析玉米丙的基因型为
A.DdRr B.ddRR C.ddRr D.Ddrr
豌豆的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现有GGYY和ggyy杂交得F1,F1自交后代得F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F1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种皮颜色性状分离比为3:1 |
B.F1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子叶颜色性状分离比为3:1 |
C.F2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子叶颜色性状分离比为5:3 |
D.F2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种皮颜色性状分离比为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