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塘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②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③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
[注释] ①菘:白菜。②启:说出。③因:于是。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尝出行_______ ⑵ 向所以退,畏其愧耻________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文中的范元琰对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是否不赞同他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
见足下①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②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③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注释】①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窘于衣食 |
皆以美于徐公 |
B.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
公问其故 |
C.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D.有亲以为之依归 |
吾谁与归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②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春 秋 未 三 十 若 刻 意 于 德 义 经 术 当 不 止 此 耳。
(4)【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 ,对他提出的希望是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欲攻郑,郑军不知。兵至滑①,郑贩卖贾人弦高②,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其攻郑,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遂去。
(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有删改)
【注释】①滑:国名 ②弦高:人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又何间焉
②弗敢专也
③郑君谨修守御备
④遂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将袭郑,郑今已觉之。
(3)曹刿和弦高在人物形象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责,士民之贱,可使相爱。优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①吏。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决雍蔽》)
【注释】①胥(Xū:官府中的衙差小吏。请属:请托,指打通关系。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又何间焉 |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
B.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C.今也不然 |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
D.非金钱无以行之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
(3)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4)【甲】【乙】两文中,统治阶级对待百姓诉讼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②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
【注释】①弭(mǐ):消除。②鄣(zhàng):阻塞。③壅:堵塞。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时时面间进
②期年之后
③厉王虐
④国人谤王
(2)选出下列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能谤讥于市朝 |
受任于败军之际 |
B.门庭若市 |
愿为市鞍马 |
C.乃不敢言 |
若无兴德之言 |
D.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
问今是何世 |
(3)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②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4)【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乙】文中召公用“ , ”(请用原文语句作答)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5)【乙】文中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武王至鲔水①,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②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③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④,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⑤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鲔(wěi)水:古水名。②西伯:原指周文王,这里指武王。③盍:何。④病:疲乏。⑤陈:同“阵”,列阵。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使人之所恶莫基于死者 |
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
B.故不为苟得也 |
或异二者之为(范仲《岳阳棱记》) |
C.子以是报矣 |
以是入多以书假余(宋源《送东阳马生序》) |
D.武王疾行不辍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
(3)概括【甲】文的主要观点。
(4)【乙】文结尾说“此武王之义也”。对于武王的“义”你是否认同?谈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