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后人常用它来赞美忠贞的爱情,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你可曾想到,这诗句之中,也包含着十分有趣的力学现象。蚕丝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蚕“吐”出来的吗?
蚕卵孵化成蚁蚕后,经过30天左右成为熟蚕。这时蚕腹内充满了黏液体——丝液,也就是蚕丝的原料。让我们观察蚕作茧的过程:蚕先把嘴里的丝液粘到某个相对稳固的物体上,通过嘴上的“调节口”调节丝液的流量,头按照∞字形左右摇摆,把丝液拉成丝线,并靠丝线表面上的丝胶将其粘到茧的内侧,慢慢地做成了茧。
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让粘着丝液的这个物体也随着蚕的脑袋一起摆动,结果蚕就“吐”不出丝线来了。或者将拉出的丝线剪断,蚕也难以继续拉丝,它的头会在空中摇晃,想再找一个拴线的地方。这说明,蚕丝不是“吐”出来的,而是“拉”出来的。通过力的作用把丝液拉成丝线,这种现象叫“牵引凝固”。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将作茧的蚕捏住头尾,猛地一下左右拉开,会拉出一条直径约1毫米、长约30厘米透明结实的丝线。蚕的丝液是黏性液体,主要成分是丝蛋白,丝蛋白的链状分子是线团状态。这些线团状分子呈圆球状,没有拉力或拉力不够时,圆球分子之间常常只滑动,没有其他变化。一定的牵引拉力,会使各个分子还来不及流动就被抻开了。被拉开的丝蛋白链状分子有了新的排列,产生了变异,相互靠近的分子之间产生了很强的结合力,就形成了很结实的蚕丝。
蚕腹的丝液如果借助蚕嘴拉出,丝线纤细而漂亮,直径可细到0.002毫米,长度可达1200米左右。在现代化学纤维工业中,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来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但现在还不能只靠拉牵就能制出漂亮而结实的丝线。
除了桑蚕,柞蚕和天蚕等也都是拉丝的。蜘蛛结网也是这样,它肚子里有“蛛丝液”,从腹部末端拉出丝来,织成网。蜘蛛网很有弹性,布满黏液珠,用来粘住飞虫供蜘蛛饱餐。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正是对这一情景的描述。科学家发现,蜘蛛丝和钢丝一样坚硬,却比钢丝富有弹性;还特别耐寒,在-50℃到-60℃的低温下才会变脆发生断裂,而一般聚合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就会变脆。这些特性使蛛丝在军事上有广阔的利用前景。据《世界知识》报道,美军正责成有关部门饲养能产坚韧的金黄色蛛丝的巴拿马蜘蛛,以期提高某些军需用品的使用性能。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液体也能拉丝,比如鸡蛋清被上挑时就能拉丝,而且还能看到拉出的丝断开的一瞬,像橡皮条那样稍有收缩。用筷子挑山药汁,以及婴儿流的口水,情况也都相似。 (取材于王振东《漫谈液体的拉丝现象》)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蚕丝是拉出来的”的一项是

A.蚕把丝液粘到稳固的物体上,头按∞字形左右摇摆。
B.蚕通过嘴上的“调节口”对丝液的流量进行调节。
C.猛拉作茧的蚕体,会看到蚕腹中出现一条透明结实的丝线。
D.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蚕把丝液都拉成丝线后,再用丝胶把丝线粘在茧的内侧,就做成了茧。
B.当鲜藕被掰开时,藕中的黏液被拉成了丝,这也属于“牵引凝固”现象。
C.拉力作用使丝蛋白链状分子产生变异,从而在分子之间产生了很强的结合力。
D.以蜘蛛丝为原料制作的防弹服,即使在严寒天气中使用也能保持良好性能。

E 从文中所引的唐宋诗句可以看出,古人早就明白了蚕与蜘蛛拉丝的道理。
请概括产生“拉丝”现象需要的条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和《偶然》一样,这首《再别康桥》也是貌若洒脱而心实惆怅,只是《偶然》之惆怅乃因人而起,而《再别康桥》之惆怅乃因地而生。表面上诗人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似乎是无所依恋,但他的“心头”却荡漾着康河的波光艳影,“甘心”做柔波里的一条水草,而临别前夕,怅然无语,欲歌不能,连夏虫也为他沉默了。其实一开始诗人“作别西天的云彩”,便已有好景无多之感。
从晚霞到夕阳,从夕阳到星辉,从星辉到悄悄的夏夜,时序交代得井井有条。金柳、青荇、青草、彩虹,和斑斓的星辉,诗中的色彩与光芒十分动人,但听觉上却是十分沉寂,形成特殊的对照。论者常说徐志摩的诗欧化,从这首诗看来,并不如此。综观全诗,无论在情调上或词藻上,都颇有中国古典诗的味道。“寻梦?撑一支长篱”以下的四行,简直像宋词。“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两句,更有李白的神韵。但在这两句里,云彩还在西天,徐志摩还在人间;到了诗末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竟已云霞掩映,俨同仙境,而徐志摩已成下凡的仙人了。意境到此,何欧化之有?同时,诗人再别康桥,悄悄的不是别离的钢琴或提琴,而是笙箫,仍不失其中国气质。至于“满载一船星辉”,虽是佳句,却本于宋朝张孝祥的《西江月》:“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句法上倒是有些欧化的。例如开篇的三行: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确有一些欧化,但用得十分灵活;副词“轻轻的”连用了三次,在句中的位置忽升忽降,重复中有变化,绝不单调。第四段第二行在文法上和第三行不可分割,是为西洋诗中所谓“跨行”,这也是欧化的,所以行末无标点。其实第二段的一、三两行和第三段的首行,全是跨行,原不应有标点;徐志摩都加了逗点,反为不美。
重词叠字,是本诗音调上的一个特色。篇首三用“轻轻”,篇末三用“悄悄”,前后形成双声叠字,有如天籁。整个末段的句法,和首段的句法呼应,又是一种重叠。而呼应得最有趣的,则是第四段末到第六段末。“虹”“梦”“青”“星辉”“放歌”“沉默”等字眼,均重复一次,但重复的方式各异,交织成纷至沓来的音响效果,却又安排得十分自然,并不惹眼。“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句,兼双声,叠韵,叠字而有之,音调脆爽之极。不过在第五段中,第二行末的“溯”字和第四行末的“歌”字,该押韵而实未押韵,是一失误。徐志摩是浙江人,可能把“歌”字读成“姑”了。———一摘自《徐志摩诗小论》
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表述对徐志摩《再别康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是一首貌若洒脱而实惆怅的诗歌。
B.《再别康桥》在情调上或词藻上都颇有中国古典诗的味道。
C.句法上欧化色彩浓,主要是采用了西洋诗中所谓的“跨行”。
D.“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句,兼双声,叠韵,叠字而有之,音调脆爽之极。

下列表述中属于“论者常说徐志摩的诗欧化,从这首诗看来,并不如此”中“如此”所
指代内容的一项是

A.“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两句,具有李白飘逸的神韵。
B.“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从乐器的选择上,仍不失其中国气质。
C.“满载一船星辉”是从宋代张孝祥《西江月》诃中演化而来的。
D.开篇三行“轻轻的”连用了三次,重复中有变化,绝不单调。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诗的开首那句“作别西天的云彩”,便已有好景无多之感。
B.《再别康桥》既有宋词的柔美,又有李白的飘逸,总体是柔美多过飘逸。
C.徐志摩在有的跨行诗句中加了标点,使得诗歌在句法上反而不美。
D.《再别康桥》的第二行束的“溯”字和第四行末的“歌”字应该是押韵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家知道,噬菌体是一类细茵病毒,可通过细菌滤过器,有裂解细菌的作用,并在医药上得到了实际运用。蛭孤茵与噬菌体有些类似,它也有这样的功能,并具有一般细菌所具有的各种特征,但它不是病毒。常居于污染水域之中,所以人们有可能扭它作为一种生物因子应用于水源自净或净化污水方面。
一般说来,寄生细菌在自然界的传布,能造成环境污染、传染病害,给农牧业遣戍损失。但它们的生命话动同样也遭受另一粪寄生细菌——蛭孤菌专一性的寄生或裂解。蛭弧菌一般分布在土壤、水域及畜禽肠道中,特别是污水环境分布得最普遍;相反干净的井水、泉水往往不易找到它们。
蛭弧菌不仅对某些藻类有裂解活性,而且对某些致病茵特别是革氏阴性细菌更有强力裂解作用。当这些病菌处于对数生长时,其裂解活性最强也最有效。这与茵龄也有一定关系,最适菌龄为10小时。蛭弧菌的活性还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困素。它自己生长所需逢温为30℃-35℃,超过42℃-45℃即停止生长,水温在26℃~38.5℃时净化力相应提高。化学药物也会影响蛭弧菌的活性。
对蛭弧菌与噬菌体类似之处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病毒 B.可以作为生物因子
C.通过细菌滤过器 D.常居于污染水域中

“它们的生命活动同样也遭受另一类寄生细菌——蛭弧菌专一性的寄生或裂解”,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蛭弧菌是一种不一般的寄生细菌。
B.寄生细菌的生命力靠蛭弧菌寄生和维持。
C.蛭弧菌侵入并寄生于寄生细菌。
D.蛭弧菌对寄生细菌产生破坏作用。

对蛭孤菌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消灭病原细菌 B.净华污水
C.消除藻类危害 D.改善生态环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寺庙漫谈
“白日游山,夜晚看庙”说的是传统的游历内容,同时也道出了寺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寺庙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意义就更加重大了。寺庙是我国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最初“寺庙”并不是指宗教活动场所,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庙,是指祭祀祖先的祖庙。如今寺庙成为了佛道儒教乃至原始宗教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既然是供奉神明的地方,自然要突出与市井所不同的那份清幽,这就体现在了寺庙的建筑格局上。
寺庙的建筑格局因宗教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佛寺的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我国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因而我国的清真寺也有很多。最初建造的伊斯兰教寺庙完全是阿拉伯式的建筑,以后逐渐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道教是在我国本土上诞生的,也是我国特有的宗教。根据文献记载,道观远在唐代就有了,但真正的大规模地修建道观是从元代开始的。它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除了这种大型的道教宫观外,还有很多民间寺庙,多供奉着道教神仙,当然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多神供奉一庙这在中国的寺庙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寺庙的结构布局也是大同小异。
中国这种建筑结构与同样是宗教建筑的西方教堂相差甚远,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在于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蕴藉,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而西方的教堂则在市井随处可见,建筑学家指出,欧洲的教堂建筑多是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而中国的寺庙则恰恰相反,由于采用了“舍宅为寺”院落式布局,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中国古老的堪舆思想更影响了寺庙的选址,选在景色秀丽,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的风景名山建寺庙,为的是突出寺庙的脱俗,却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此外,中国的园林式建筑格局也影响了寺庙的结构布局。广植苍松翠柏、奇花异木,突出了寺庙的清雅不俗,气韵生动。寺庙与园林,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摘自《百科知识》2007/06下半月刊刘扬,文章有删节)
下列对“寺庙”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寺庙不仅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B.最初“寺庙”并不是指宗教活动场所,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和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称为寺。
C.汉代以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宗教建筑的专称
D.现在的寺庙成为了佛教、道教乃至原始宗教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

下列不能作为“寺庙的建筑格局因宗教的不同而略有不同”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佛寺的建筑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
B.如今的伊斯兰教寺庙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
C.道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
D.民间寺庙多供奉着道教神仙,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

下列说法不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寺庙一般建在群山之中,含蓄蕴藉,和谐宁静。
B.西方的教堂则建立在市井之间,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
C.中国寺庙的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D.西方教堂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文明与宗教
从文明发展史来看,倘若追溯到史前时代,人类精神文明的“元胎”原本就是宗教。它囊括一切,包容一切,将今天已经分门别类的所有文明品种之萌芽全部融成一体综合其中。在当时,科学、哲学、医学、天文、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伦理、法律……全都总揽于原始宗教之中。古老的世界三大宗教以及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宗教史诗中都涉及到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这类科学的根本问题。史前人类岩画中的生殖崇拜、太阳崇拜以及祭祀舞蹈也多带有原始宗教性质。图腾崇拜集美术、雕塑、抽象艺术于一体,带着面具的宗教群舞更是戏剧的前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天文学起源于占星术,数学起源于数术,地理学起源于堪舆之术,化学起源于岐黄炼丹之术,医学更是从巫术脱胎而来,带有明显的宗教“胎记”。五千年前的古巴比伦医学认为疾病总是与诸神、鬼怪、星辰有关(有两千块楔形文字泥板为证)。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医学是神庙学校秘密教义的产物,最早的医学文献也写在纸草经卷当中。古印度直到公元前790年婆罗门医学才从吠陀医学中衍生出来,医生也从僧侣阶层中分离出来。古希腊的祭司就是医生。我国的中医同样是诞生于巫术的丛林草莽之中。宗教的“宗”字有“根本”、“本旨”之意,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原始宗教包罗万象,乃是文明之宗的这一特征。
人类文明发祥于宗教,随着文明的逐渐演进,分门别类的专业从宗教中分化出来。这种分化一直不断地进行,不仅越分越细,各专业也日趋独立,沿着各自的轨道互为辐射发散,彼此绝少交叉往来。这种“重分化、少综合”的倾向,正是当今诸多弊端的根源。其中最明显的病症当属“技术发展”与“人文理念”的脱节。人类文明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必须追寻到本源的综合上,追寻到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上,追寻到涉及人性的宗教范畴才能谋求彻底的解决。当前人类活动业已扩展到整个地球,不同的地域文明逐渐融合,走向信息、商品、资源、人才的全球一体化。这种“合”的势头非常有利于人们从“综合”着眼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世间的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种更加健全的文明必将在“合”的趋势中诞生。
阿•汤因比曾经设想过“人类未来的宗教究竟是怎样的宗教?”他认为:“产生并支持新文明的未来宗教,必须赋予人类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罪恶力量。这些罪恶当中最可怕的是那些从人类历史中沿袭下来的陈旧东西。这就是和生命本身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贪欲,以及和文明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战争和社会的不公正,还有和这些几乎同样可怕的新罪恶,这就是认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应用科学和技术所造成的人为的环境。”
当前,彻底消解人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实际上是树立一种正确信仰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汤因比认为:“人类本来是怀着敬畏之心看待自己环境的,应该说,这才是健全的精神状态。”遗憾的是,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类,自以为对大自然的了解已经透彻得一览无余,人们已不再敬畏自然,进而还要藐视自然,主宰自然。也许只有一些对自然有着精深理解的人如今还能对无比严格,无比艰深,无比庄严,无比美妙的大自然保持一种由衷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还怀有一种虔诚的宗教感情。他们深切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始终是处于一种“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确立与自然“和谐”的信仰,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综合”。这“和”、“合”二字在民间又称之为“和合二仙”。但愿他们能够保佑人类走出技术阴影和人性的暗区,自觉地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纳入到大自然的普遍和谐之中,在大自然协调统一的庄严秩序中发挥人类的智慧与创造能力。
(节选自詹克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忧虑》,题目为编者所加。)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中外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表明原始宗教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B.宗教的分化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促使各门专业日趋独立。
C.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与“重分化、少综合”倾向有关。
D.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必将推动人类文明向更健全的方向发展。

E.人类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就可以透彻地了解和改造大自然。
下列说法不符合“更加健全的”人类文明特征的一项是

A.具有科学的眼光和高超智慧,怀有虔诚的宗教感情和征服自然的决心。
B.以整个人类为根本,顾及地球资源的长远利用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
C.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相互结合,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
D.排斥野蛮、奢欲、愚昧、不公正等恶俗,关注人际关系的和睦友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有时会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即在短促性的意义上——被讥讽为虚假的。据说,这些满足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飞速消逝。“我们暂时高兴……但不满足。”“你现在消费的东西可以使你这一刻暂时满足;……在另一时刻它又会让你贪婪渴望。”然而,这种论证是经不住分析的。首先,从逻辑的层次上说,它完全错误地从某种东西的暂时性中得出它不真实的结论。这种不合逻辑的推论之所以似乎令人信服,不仅因为它具有一个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重要哲学谱系,而且因为满足了我们对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渴望这个同样强烈的心理动机,这种稳定性被典型地误解为要求完全永恒的确定性。但是,尽管它得到这种强大的和持久的偏见的支持,这个推论显然是错误的。某种仅仅暂时存在的东西仍然是真正的存在,一个暂时的满足始终是一种满足。
而且,如果我们接受短暂必然虚假这种论点,它可以同样有效地反对高级艺术的满足。对一首十四行诗的阅读或者对一打绘画作品的观看能够给我们永恒甚或持久的满足吗?当然不能,因为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充满期望的世界中,不存在永久的满足,对于消逝的愉快和期望更多的欲望来说,惟一的终点就是死亡。
对通俗艺术的另外一个不同的指控,就是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它们可以短暂地达到流行音乐排行榜的顶端,但很快就会丧失娱乐我们的力量,不久就会逐渐被人遗忘;因此,它们的魅力和快乐表现为根本性的幻象。与之相反,高级艺术能够保持它的令人满足的力量。
但是,这种论证仍然存有严重的缺陷。首先,现在得出结论说这个世纪的通俗艺术经典将不会作为审美享受的对象存活下去还为时过早。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其次,我们通常忽略确保高级艺术经典的持久愉悦性有其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原因。教育和选择的有效性,在决定我们愉快的对象中起了巨大的但经常被遗忘的作用。在较大的程度上,我们只是享受我们被训练和受条件限制去享受的东西。由于经典长期被系统性地传播,而且对它们的欣赏是通过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严格地反复灌输的,然而,却从来没有这种有组织的或有影响的体制去传播和保存通俗艺术作品,因此前者作为令人关注的对象因而成为审美享受对象而更好地存活下来,这就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了。
(选自[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是虚假的。
B.通俗艺术可以使人在这一刻暂时满足,而在另一时刻又会让人贪婪渴望。
C.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在令人满足的同时激起人们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
D.通俗艺术经典作为审美对象,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

E.高级艺术经典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作保障。
下列现象,符合作者所认同的通俗艺术审美特点的有

A.但丁的《神曲》被称为“中世纪史诗”,思想深邃,引喻复杂。
B.早期传唱的民歌《茉莉花》,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C.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曾经传唱一时,但现已渐渐被淡忘。
D.罗琳创作的《哈里•波特》风靡全球,持续热销,欲罢不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