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
微公益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____________。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观念中的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争。 |
B.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微公益”就会及时跟进,使之成为舆论焦点,从而改变社会弱者的命运。 |
C.“微公益”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慈善的认识,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D.“微公益”汇聚草根的“微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公益”的力量是微弱的。 |
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3分)
(13 分)
母爱如佛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高僧,心里不免敬仰,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仙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但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去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席间听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路。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伺奉,拜他为师,成佛又有何难?”
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
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
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自己家时分他彻底失望了。日暮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门时已是午夜时分。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谁呀?”
“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
很快地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借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这时,他一低头,蓦然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动。母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永远都是伟大的。不能事亲,焉能成佛?在你失意、忧伤甚至绝望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你身边立着的母亲。尽管她不能点拨你什么,但在你无助无奈之时,她的微笑会如佛光一样为你映出一片光明,使你对人生萌生希望。不管你是怎样的卑微和落魄,母亲永远是你可以停泊栖息的港湾,她的关爱和呵护一样会把你度上一条风雨无阻的人生之船。
母亲就是那可以毫不犹豫赤脚为你开门的人,母亲拥有可以宽恕你的一切过失的胸怀。
我们苦苦寻找想要伺奉的佛就是母亲。你想到了吗?文章结尾说:“我们苦苦寻找想要侍奉的佛,就是母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用
自己的话简答。当母亲听到是儿子回来的时候,她赤着双脚迎了出来,母亲为什么赤着双脚?(3
“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了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他”到底明白了
什么?本篇文章的记叙线索是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 分)
前呼后应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请找出一个前呼后应的例子。(2 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
邹扶澜
①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他估计老虎死了。第二天去看,发现“老虎”原是一块巨石,射出的箭深深地扎在石头里。后来又有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很惊奇,不相信自己有如此大的劲,又射了多次,可箭还是一支支折了,最后只好放弃。
②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拯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入滚开的水中,它却能倏忽跃起而逃生。
③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才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要是我们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会产生多么大的成效和功用啊!
④美国戏剧家桑顿怀尔德在《我们的城镇》中写了个叫艾米丽的姑娘死了,不过她发现她可以再到人世活一天,于是选择了12岁生日那天。那天开始的时候,她就有一种强烈的想品尝每一寸光阴的欲望。但她伤心地发现,人们都在漠然地生活着,都没有像她那样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在绝望中她慨叹道:“啊!人们活着的时候几乎没有认识了生活,大多数人都在虚度年华。”
⑤答案不言自明:是懈dài!是对时光流逝的漠然,对享乐安逸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再也觉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地被社会淘汰了。
⑥这真是让上帝都痛心不已的事。一个人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难,可是你不去做,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却是连鬼神也奈何不了的。扪心自问,你是否每天都在一种忧患和危机之中度过,是否真诚地拥抱了每一缕阳光和晨曦,又是否真切地体味了生命的意义与内涵——“认识了生活”呢。
⑦所以再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和生活的平庸无奇了,回头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你都是怎样跨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guàng,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
⑧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个巨大的宝藏,那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金钥匙。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倏忽()潜能()懈dài()闲guàng()文章题目运用了比喻, “宝藏”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中有一个病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连续运用李广射虎、青蛙实验、美国戏剧三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如果将后两个事例调换位置可以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我们会联想到一篇课内文言文的观点,这篇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和动物在生命遇到危险时,释放出的自我挽救能量是巨大的。 |
B.我们要珍惜时间,挖掘自身的能量,将其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 |
C.要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能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 |
D.每人身上都有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蕴藏着能量和威力。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爱听“高雅音乐”的跳舞草
①跳舞草是一种“灵性”的植物,只要听到优美的音乐,或者有人对着它唱一首抒情的歌曲,跳舞草的叶片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舞动。它的两片绿色的嫩叶为一对舞伴,它们时而合抱,时而交又,时而各自向后旋转180度,又深情相拥,再分开翩翩而舞。音乐响起,整株跳舞草就像开始了一场友谊舞会,霓裳鬓影,一枝一叶都有情。
②跳舞草绝对是一位洁身自好的舞女,因为这种小草有个怪癖:如果放的是怪腔滥调,即使是时下流行的Disco曲,它也会娥眉紧蹙,停步罢舞。跳舞草是没有夜生活的,在晚间,它会剪羽而归,所有叶片竖贴于枝干,像个规规矩矩的淑女,安静而眠。
③跳舞草长得很像少女一般灵秀,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形状有点像竹叶,但质地要柔弱得多。跳舞草最高能长到半米左右,疏朗的枝叶之间仿佛蕴藏着一种灵气,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④跳舞草不只会跳舞,还有其他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过记载,说跳舞草的根、茎、叶均可入药,用其泡酒,早晚各服一杯,对治疗骨病、风湿病、关节炎、腰膝腿痛有特别的疗效。而用其嫩叶泡水洗脸,能令皮肤光滑白嫩。据说云南的少数民族家里一般都会摆上几盆,城里的女孩子也喜欢在阳台上种几盆,每天摘取几片叶子泡水洗脸,以此美容养颜。
⑤跳舞草为什么会跳舞?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跳舞草小叶片叶柄处的细胞里有一种海绵体,这种海绵体对中低频率,也就是35~65分贝的声音有共振作用。
⑥不管跳舞草遵循的是什么物理或化学原理,小草的翩翩舞姿使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只要想象一下,每天下班回到家,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看一场小草的舞蹈,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相关链接】
(1)跳舞草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令人惊叹不已。当气温达到24℃以上,且在风和日丽的晴天,它的一对对小叶便会自行交叉转动、弹跳,两叶转动幅度可达180度以上,然后又弹回原处,再重复转动。当气温在28~34℃之间,或在闷热的阴天,或在雨过天晴时,数十双叶片翩翩飞舞,使人眼花缭乱。
(2)跳舞草的每根枝干上有一片大叶和两片小叶,每当太阳落山、光线变弱,与白天的光线有了差别、变化时,小叶叶柄基部的海绵就会自然收缩,小叶便摆动起来,仿佛在跳舞。
(3)跳舞草有光则舞,无光则息,就像向日葵冲着太阳转动一样。为什么把跳舞草称为“洁身自好的舞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第④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跳舞草的功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跳舞草会跳舞,除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外,还有什么原因?请综合“相关链接”的材料进行探究,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听泥土说话
查一路
①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画着,又觉得比画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②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③第二天,儿子走了,_____________。
④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⑤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鲜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⑥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画画,感觉到比画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⑦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⑧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xiū kuì。
⑨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⑩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⑩“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沮丧()() xiū kuì()()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时倾听,听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时倾听,听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泥土”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全文,仿照第⑧段,把第③段用横线代替的句子还原。
第二天,儿子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首古诗是写母爱的,你能将此诗续写完整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0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本文1——5段在摆出敌方的论点论据后,用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____________批驳;6---8段,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___________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6—8段作者是怎么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文章第一段反复承认“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实际是在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吊
起读者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其中“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拚命硬干的人”主要指历史上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如李自成、洪
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D、“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本文语言特点?结合特点从第一段中任选两词进行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