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演员于是之
于是之在选择角色的时候,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演员们不想演的角色并不一定是配角。比如老舍先生的《青年突击队》,我就喜欢演那个只有十几句话的吕若冰,而不喜欢演那个队长刘海清……”于是之曾在《我们所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一文中写道。
在《骆驼祥子》中的表演,至今仍是于是之的“绝唱”之一。在那部戏中,于是之扮演配角老车夫老马。老马累计出场时间不过十分钟,第二次出场甚至没有台词,第一次出场,主要动作是在风雪夜进屋,踉跄昏倒。
于是之一上场,似乎就给能坐上千人的首都剧场带进一股寒气。他头上扎着破旧的白毛巾,花白的眉毛、胡子上似乎带着霜。进门踉跄两步,打着寒噤,上牙碰下牙,唇口已然冻木……
演配角,于是之的功夫一点也不少下。他说过,为演老马他写的申请的字数比老马的台词还要多。更重要的是,他懂老马。早年,穷苦人冬天出门没有棉裤,把报纸一层一层地裹在腿上,外头罩一条单裤。裹了报纸,关节的灵活度受限,步子发僵。于是之演老马,步态如何趔趄的依据就是打这来的。“他没让你看到那个报纸,但他的表演已经把报纸和报纸后面那一片生活概括在内了。”1961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跟于是之同台演过戏的林兆华说。
在老马之前,于是之经历过冰火两重天。《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让26岁的于是之尝尽成功的喜悦,《雷雨》里的周萍又让他跌入自卑的深谷。
于是之和程疯子投缘。“我爱我这角色……照我现在的生活经历和政治水平,我还不能有胸襟去爱许多人,许多角色。剧本的第一遍朗读,已经把我带到生我长我的地方……我的杂院生活,叫我体贴我的角色,同时也给我一种责任:他们要我替他们打抱不平,替他们诉苦……倘若我是一个对人生漠不关心的人,我就一辈子也别打算成为演员了。”于是之在《我演程疯子》中写道。
为演好程疯子,于是之看《立言画报》、《名伶百影》,咂摸旧艺人的表情;向侯宝林、“白派”京韵大鼓代表人物白云鹏请教;上茶馆、钻胡同,寻访单弦艺人、京剧二路角儿;从朋友眼角的鱼尾纹“化”出程疯子的眼神;从白云鹏说话用手指头点三下以示强调的习惯动作里“长”出程疯子的手势……
“形”之捕捉与“神”的建构同时进行。老舍先生说,程疯子“原是有钱人,后因没落搬到龙须沟”,于是之将程疯子精确定义成庶出的旗人子弟,没落之后曾唱单弦为生。《程疯子传》洋洋洒洒六千余字,几乎是一篇上好的小说的开头。白描手法被时年26岁、正式学历仅到初中的于是之运用得得心应手,不让老舍、汪曾祺。
《龙须沟》攒下的“家底儿”到了《雷雨》却全无用处。少年时,同龄人让于是之看《少年维特之烦恼》,于是之冷冷地说:“我没有少年。”那时,于是之已经失学,在日本人的仓库里作“华人雇工”,每天从破败的宣武门下走过,感觉自己的少年“叫宣武门给吃了”。正如当年无法理解维特“还烦恼什么”一样,于是之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周萍在豪宅里的苍白生活和他在两个女人之间的周旋。
《雷雨》的惨败,甚至让《龙须沟》成为耻辱。从1954年到1957年,于是之的表演停滞了两三年。
1956年秋天,于是之听老舍说:“我写了一个新戏,主角的台词几百句,从小演到老。”于是之没说话,但心里已经憋着劲儿要演这个“从小到老”,有“几百句”词的主角了。这个“主角”是《茶馆》里的王掌柜。
有人认为《茶馆》里的王利发不好演,如果演不好,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大龙套。于是之没有让王掌柜成为龙套,而让他成为了自己当之无愧的代表作,成为了中国话剧舞台的不朽经典。
“在茶馆里,我为人沏茶送水的动作比较多。虽然不经常被人注意,但我总要认真去做。因为我尝到了其中的好处,在一个小的真实上,丢掉了信念,就会影响随之而来的主要的戏,叫你失去了大的真实……”这是于是之在《茶馆》中悟到的属于自己的“小秘密”。(摘编自石岩《演员于是之,领导于是之》)
相关链接:
①于是之(1927~2013),话剧表演艺术家,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他的表演风格本色自然、含蓄深沉且富含诗意。(摘自百度百科)
②究竟怎么演?一字一泪,哭腔哭调地演,还是另外的演法?研究一下生活吧。王利发这时一定不愿意哭,他要控制住自己,并在亲人面前装作轻松,当儿孙们欲哭时,他甚至还要申斥,为的是要他们迅速逃出这灾难的虎口。因此这个悲剧的小片段,就不能直接去演那个‘悲’,而要多演那个对‘悲’的‘控制’,甚至强作欢笑。这么演就可以较含蓄些,也可能更感人些。(摘自于是之《演“王利发”小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于是之选择角色不以是不是主角作为标准,在老舍先生的《青年突击队》中,他选择演的就是配角吕若冰,而不是主角刘海清。 |
B.在演《骆驼祥子》时,为使人物符合生活真实,于是之把报纸一层一层地裹在自己的腿上,让自己表演时能步子发僵,步态趔趄。 |
C.于是之演程疯子追求形神兼备,他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来揣摩程疯子的外形,更写了六千余字的《程疯子传》来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 |
D.有人认为《茶馆》里的王利发只是一个大龙套,但于是之却让这个龙套人物成为了自己的代表作,成为了中国话剧舞台的不朽经典。 |
E.本文通过介绍于是之话剧表演生涯中对几个经典角色的成功塑造,表现了这位经历过挫折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不懈的艺术追求。
(2)于是之在《骆驼祥子》中的表演为什么能成为他的“绝唱”之一?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于是之的表演不在任何小的真实上丢掉信念,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说明。
(4)于是之成为话剧表演艺术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问题
歌德之勺
张炜
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铁勺碰得哐哐有声。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好象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 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 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 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 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 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
1. |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2. |
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 |
3. |
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
4. |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确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与部分专家学者一起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重要发现。
据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
有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有关专家陈述了考古认定的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于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该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在发布会上表示:西高穴墓发掘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目前根据专家们的确定,可以认为,西高穴墓为曹操高陵。
5.以下各项中,不能作为认定位于先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墓的依据的一项是
A.该墓葬规模巨大,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死前的身份相符;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B.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
C.该墓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这合乎曹操薄葬的主张和临终前留下的“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的遗令。
D.出土文物中有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献记载的所谓“高陵”,指的就是曹操墓;“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中的“慰项石”,指的就是石枕。
B.该墓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上有铭文。刻铭石牌的作用是记录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
C.经专家鉴定,在该墓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其人年龄在60岁左右,这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这是证明该墓墓主为曹操的辅助性依据。
D.关于曹操墓葬的具体位置,只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1988年出土的鲁潜志有所记载。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将来的发掘和研究中发现“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的实物,那么将与先前发现形成证据链,更能有力的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
B.虽然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铭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但鲁潜的墓志铭并非专门用作记载曹操墓情况的。
C.在对古墓的考古研究中,弄清了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的时代特征,就能认定该墓葬所属的年代以及该墓主人的确切身份。
D.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高陵的证据较充分,但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或许会发现对此结论不利的证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地图,既是人类认识自然、对环境空间认知的结果,又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有力工具。地图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有更加广泛的空间信息,为人们正确判断空间事物间的彼此联系提供参考依据,成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更有力的工具。因此,重视地图的文化价值,提高人们的空间认知水平已显得尤其重要。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快捷,因特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形式各样的众多媒体时刻在向人们传播信息。媒体带来的信息充满了生活空间,成为一种很起作用的生活环境。而人类获得真实世界的绝大多数信息与环境空间有关,这些空间信息如果不与地图相配合,则会大大降低信息传播的功效,甚至让信息接受者产生错误的空间概念。地图的空间特征和形象化特征,使之具有其他信息载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由表象性符号构成的地图可以启发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人们对地图信息的理解更快捷而全面,它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对空问的认识;另一方面,地图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弥补、了人们活动范围的不足。任何一个渴望知识的人都不可能亲自踏遍他想了解的每一个角落,而地图却能帮助他做到这一点。地图使人的视野达到任何个人都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建立起清晰的空间信息概念。“图形”给人一种特殊的、并在很多方面优于自然语言的感受效果,在传播空间信息方面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都可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只要选择适当的地图,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地图可以提供每一客观事物的背景、位置、环境等。地图能表示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和现象,故地图还具有连接各领域和与之相关的各项事物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各种专题地图也应运而生,如政区地图、交通地图、气候地图、洋流分布地图、人口分布地图、城市车辆流量地图等等,无穷无尽。通过对各种分类地图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地图在各个领域的惊人表现力,利用地图可以构建起各种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型。这是地图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的十大优势所在,它是无可替代的。
地图使人们过去的思想和劳动成果,以及人们生活其间的客观环境得以固定下来,让人们随时可以了解已经逝去的情况,而不必借助于时光隧道回到过去。例如,我们根据中国唐朝时期都城“长安”的地图,可以了解唐长安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城区布局、各种建筑、皇宫的位置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地图,从文字资料上了解总是显得抽象。
地图的文化传播优势是多方面的。地图是自古就有的传播媒介,经过长期的发展,它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还会在人们的认知领域和社会文化传播领域里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始终要以地图作为背景介绍全国各地的气温、降水等情况,我们听完天气预报后,可以了解很多关于全国天气变化的情况;假设没有地图为背景,我们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还能这么丰富吗?下列对地图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图既是人类认识自然、对环境空间认知的结果,又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有力工具。 |
B.地图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有更加丰富的时空信息。 |
C.地图具有空间特征和形象化特征。 |
D.凡是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一般都可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地图能够提供客观事物的背景、位置、环境等。 |
下列对“地图的信息传播优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表象性符号构成的地图可以启发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人们对地图信息的理解更快捷而全面。 |
B.地图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弥补了人们活动范围的不足。 |
C.在信息社会里,人们获得真实世界的信息如果不与地图相配合,就会大大降低信息传播的功效。 |
D.地图可以保留人们以往的思想、劳动成果及人们生活其间的客观环境,让人们随时可以了解已经逝去的有关信息。 |
地图能够构建起各种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型这一优势是无可替代的,对其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地图能表示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和现象,因此,地图具有连接各领域和与之相关的各项事物的能力,我们只要选择适当的地图,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有关知识。 |
B.通过对各种分类地图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地图在各个领域的惊人表现力。 |
C.任何一个渴望知识的人都不可能亲自踏遍他想了解的每一个角落,而地图却能帮助他做到这一点。 |
D.地图给人一种特殊的、并在很多方面优于自然语言的感受效果,在传播空间信息方面千言万语不及地图。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雪景山水是我国历代画家所喜爱表现却又最难表现的题材。由于古代画家赋予这一题材以深奥的禅意——“冬山昏霾人寂寞”,使之达到很高的境界。如今能见到的传统雪景山水,如北宋范宽的《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王诜的《渔村小雪图》,赵佶的《雪山归舟图》,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等,均是寄情于景的稀世珍品。
传统雪景山水画也有其缺憾,那就是对雪景山水表现上的概念化,往往都是勾勒山形后,于山顶减少皴笔,依靠染天,构成雪景。其形象确切地讲只是座“白山”而非“雪山”。可能是古人多以绢作画,而在绢上很难使用特殊技法,所以这种烘托雪山的画法陈陈相因,成了唯一的表现途径。这不能不说是传统雪景山水画的一大憾事,但正因其缺憾,也给现代山水画留下了探索的空间。
今人山水画中善于表现雪景者也不乏其人,如东北画家于志学的雪景山水是以表现冰凌树挂见长;宋雪桂、冯大中的雪景山水是以结构严谨、泼墨、泼彩加渲染见长。而近年来在画坛上逐渐被美术界关注的青年画家赵玉春的雪景山水又别开蹊径,给人以新的感受。
赵玉春善于运用人类对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建筑学的认识成就和东方传统哲学相结合的眼光去理解世界,使其作品能超出一般山水画“以景寄情”的束缚。他认为:“山有其自身结构,然而覆盖上冰雪之后便形成了‘雪山’的新结构 ,例如:凹凸,起伏,半,残等都是‘雪山’的不同结构,若单凭古法来表现就难免流于概念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求画家把自然景象直接机械地照搬到纸上。”他注重雪山的真实结构,更注重表现的随意性和中国画笔墨的独特结构韵律,不模式化、大路化地表现。有时干脆运用许多抽象的笔墨、抽象的结构去表现内心的独特感受。“中国山水画绝非简单地等同于‘风景画’,它表现了画家对艺术、对哲学、对美学、对宗教、对生活、对社会和对自然等的综合理解力。”这是赵玉春对中国山水画的领悟,也是他创作雪景山水的出发点。传统雪景山水画在对雪景山水的表现上存在着概念化的缺憾,下列对其原因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只勾勒山形,在山顶减少皴笔,依靠染天,构成雪景。 |
B.不直接画雪,而是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雪景。 |
C.只画“白山”,而非“雪山”。 |
D.用绢作画,很难使用特殊技法。 |
下列有关赵玉春雪景山水画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能超出一般山水画“以景寄情”的束缚,避免了艺术表现上的概念化。 |
B.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注重雪山的真实结构又不拘泥,在表现内心独特感受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
C.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体现了他对艺术、对哲学、对美学、对社会、对自然等的综合理解。 |
D.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完全抛摒弃了古法,自创全新技法,因而能给人以新的感受。 |
根据本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禅意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使艺术作品成为珍品。 |
B.艺术贵在创新。在今天的作品中,再使用传统的烘托手法,就会像画雪山而成“白山”一样,带来概念化的弊病。 |
C.艺术需要发展。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结合艺术自身特点,对传统艺术进行改造,是发展传统艺术的正确途径。 |
D.艺术作品应有人民性。要使自己的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青睐,就不能执著于艺术家个人独特感受的表现。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以免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的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而舞蹈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根基。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例如“趟马”这个动作,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马在跑,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在什么情境下骑着的。如果一个演员在趟马时“心中无马”,光在那里卖弄武艺,卖弄技巧,那他的动作就是程式主义的了。——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的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诗经》里《斯干》那首诗里赞美周宣王的宫室时就是拿舞的姿式来形容建筑,说它“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对笪重光的话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空本来很难被画出,然而实在的景物精妙清晰,虚空处的景物也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了。
B“神无可绘”,因此若是影响“神”的内容需要大胆“不绘”,否则会成为多余的累赘。
C “无画处皆成妙境”,只要虚实结合,画面中的空白留得越多,绘画的境界就会越神妙。
D 作者引用这段话意在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普遍原则,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对文章意思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曾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句话和笪重光谈论画的本质相同,都强调“虚实相生”。
B 中国绘画、音乐、书法、戏剧以及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形成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
C 中国的舞台动作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风格,它并不是照搬现实生活,而借助提炼和去粗取精,形成艺术的真实来反映生活的真实。
D 《诗经•斯干》中用舞的姿式来赞美周宣王的宫室,说明中国古典建筑中那种飞舞生动的气韵,是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