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爬长城、逛颐和园、去梅兰芳家是当时老外来中国最向往的三大传统项目。梅兰芳是由于唱京剧而闻名于世。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主要是由( )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
| B.北京地区剧种演化而成的 |
| C.流行于北方的剧中融合而成的 |
|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
“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反映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 B.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
| C.粉碎日军迅速灭亡中国计划 |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引自《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图为《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口岸示意图》。图中开放最北和最西口岸的对应条约是
| 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
| C.《天津条约》《马关条约》 | D.《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
“与鸦片战争后之全无反应对照,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可以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维新变法 | D.清末新政 |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是指
| A.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B.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门户开放,利益均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