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将于2015年10月在江苏无锡举办。论坛将以“同愿同行,交流互鉴”为主题,探讨佛教思想在化解当今世界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积极作用。这一论坛的举行
| A.体现了我国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 B.说明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
| C.表明我国抵御境外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 |
| D.说明我国佛教事业已受到外国势力的支配 |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
|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
|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
|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
|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
|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
|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
|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十六大精神越是深入人心,就越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胜利实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是因为( )
|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 |
| B.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是真实可靠的 |
| C.感性认识反映的现象是零碎的、表面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抽象和概括 |
|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的两个阶段 |
读下面的漫画,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
| A.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直接合而为一的 |
| B.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不表现本质 |
| C.现象和本质总是不一致的,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
| D.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
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
|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
|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
|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
|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