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记者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们,除了在周六周日要上兴趣辅导班之外,还要在每周一到周五的晚间上一些课程辅导班。业内人士表示,适当的兴趣班能够增加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但是大量的课程压力起到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发展是通过质变完成的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学发展观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山东省博兴县国税局干部张群,先后7次截肢,但他抱着“腿断,意志不断;身残,精神不残”的信念,用自己的行为书写着绚丽人生。凭借自学,他成为全县国税局第一个通过全国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第一个掌握了数据库操作技术。据此回答3--4题。
3、从哲学上看,上述事实充分说明
A.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规律
C.精神状态在人们的活动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D.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决定物质
4、张群同志由于具有正确的信念,所以他刻苦自学,虽身体残疾,但却用自己的行为书写着绚丽人生,这说明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B.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
C.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事物发展
D.人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利于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循环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90年代的知识经济研究,赋予“循环经济”以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中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
①感性认识②理性认识
③对事物现象的认识④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循环经济理论”促进20世纪经济发展,这说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C.只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006年7月28日 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地震研究和预报工作,其间既有辽宁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唐山地震挫折的痛苦;我国防震减灾工作40年来的发展道路可谓是艰难重重,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绩令人瞩目。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表明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②地震的发生规律是客观的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地震灾害是能够彻底消除的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浪费能源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危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浪费能源进行法律制裁,很难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认可。社会大众对处罚浪费能源的认识

A.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忽略了量的积累会导致事物性质的变化  
C.正确地认识了质变对事物发展的意义
D.反映了意识对实践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的哲学要求是  

A.要善于抓住机遇,促进质变的发生  
B.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C.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D.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扶持新事物的成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