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据此回答下题。
《意见》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规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全市中长期教育规划,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 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 |
| B.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
| C.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
| D.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
①公民就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能够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定作用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以抵御错误思想的影响
④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列各组选项体现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①“理性为自然立法”与“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中自我运动”
②“人是架钟表,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骨骼是齿轮,人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是对命题、观念进行加减”与“飞矢不动”
③“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与“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④“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气者,理之依也”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读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辩论,“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这一评价强调了哲学是()
| A.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
| B.启迪人类智慧的综合学科 |
| C.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 D.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 |
清康熙年间,福建按察使于成龙以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战胜了重重困难,救无辜于囹圄,使一方百姓安居乐业,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 B.把传统廉政思想作为修廉的根本 |
| C.要树立廉洁文化的自觉性 | D.要坚守传统的名节观和价值取向 |
【改编】2014年11月10日晚,参加北京APEC会议的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及配偶在欢迎晚宴前,身着特色中式服装的合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新中装”的亮相,让其制作面料——苏州宋锦,开始被国内外时装界关注。这表明()
①健康向上的文化总是会被人们主动接受的
②传统文化有稳定性但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
③中华文化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
④不同文化之间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A.②③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④ |
【原创】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节,人们张灯结彩。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就在灯上粘上谜语,或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灯谜”因此而得名。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精心打造的大型电视益智节目《中国谜语大会》(第二季)于2015年新春与全国观众见面,深受观众好评。这表明()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②丰富文化形式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④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客观要求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