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22分)
无书的日子 冯骥才
①你出外旅行,在某个僻远小镇住进一家小店,赶上天阴落雨,这该死的连绵的雨把你闷在屋里。你拉开提包锁链,呀,糟糕之极!竟然把该带在身边的一本书忘在家中——这是每一个出外的人经常会碰到的遗憾。你怎么办?身在他乡,陌生无友,手中无书,面对雨窗孤坐,那是何等滋味?我吗,嘿,我自有我的办法!
②道出这办法之前,先要说这办法的由来。
③我家在“文化大革命”初被洗劫一空。藏书千余,听凭革命造反者们撕之毁之,付之一炬。抄家过后,收拾破破烂烂的家具杂物时,把残书和哪怕是零零散散的书页万分珍惜地敛起来,整理、缝订,破口处全用玻璃纸粘好,完整者寥寥,残篇散页却有一大包袱。逢到苦闷寂寞之时,便拿出来读。一进入读书即换一番天地:时入蛮荒远古,时入异国异俗,时入霞光夕照,时入人间百味。一时间,自身的烦扰困顿乃至四周的破门败墙全都化为乌有,书中世界与心中世界融为一体——人物的苦恼赶走自己的苦恼,故事的紧张替代现实的紧张。艺术把一切都审美化,丑也是一种美,在艺术中审丑也是审美,也是享受。即便是看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胡屠户的嫌贫爱富,也有观人生百态的美感,获益良多。
④但是,我从未把书当做伴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你读书,尤其是那些名著,就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先贤智者相交!这些先贤智者著书或是为了寻求别人理解,或是为了探求人生的途径与处世的真理。不论他们的箴言沟通于你的人生经验,他们聪慧的感受触发你的悟性,还是他们天才的思想与才华顿时把你蒙昧混沌的头颅透彻照亮——你的脑袋仿佛忽然变成一只通电发光的灯——他们不是你最宝贵的精神朋友吗?
⑤半本《约翰·克利斯朵夫》几乎叫我看烂,散页中的中外诗词全都烂熟于我心中。然而,读这些无头无尾的残书倒别有一种体味,就像面对残断胳膊的维纳斯像时,你不知不觉会用你自己最美的想象去安装它。书中某一个人物的命运由于缺篇少章不知后果,我并不觉得别扭,反而用自己的想象去发展它、完成它。我按照自己的意志为它们设想出必然的命运变化和结局。我感到自己就像命运之神那样安排着一个个有意味的生命历程。当时,我的命运被别人掌握,我却掌握着另一些“人物”的命运。前者痛苦,后者幸福。
⑥往往我给一个人物设计出几种结局,小说中人物的结局才是人物的完成。当然我不知道这些人物在原书中的结局是什么,我就把自己这些续篇分别讲给不同的朋友听。凡是某一种结局感动了朋友,我就认定原作一定是这样,好像我这才是真本,听故事的朋友们自然也都深信不疑。
⑦“文化大革命”后,书都重新出版了。常有朋友对我说:“你讲的那本书最近我读了,那人物根本没死,结尾也不是你讲的那样……”他们来找我算账;不过也有的朋友望着我笑而不答的脸说:“不过,你那样结束也不错……”
⑧ 当初,续编这些残书未了的故事,我干得挺来劲儿,因为在续编中,我不知不觉使用了自己的人生经验,调动出我生活中最生动、独特和珍贵的细节,发挥了我的艺术想象。而享受自己的想象才是最醉心的,这是艺术创造者们所独有的一种感受。后来,又是不知不觉,我脱开别人的故事轨道,自己奔跑起来。我开始把一张张洁白无瑕的纸铺在桌上,写下心中藏不住的、唯我独有的故事。
⑨写书比读书幸福得多了。
⑩读书是欣赏别人,写书是挖掘自己;读书是接受别人的沐浴,写作是一种自我净化。一个人的两只眼用来看别人,但还需要一只眼对向自己,时常审视深藏自身中的灵魂,在你挑剔世界的同时还要同样地挑剔自己。写作能使你愈来愈公正、愈严格、愈开阔、愈善良。
⑪读书是享用别人的创造成果,写书是自己创造出来供给他人享用。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你的创作中,都带着光泽、带着声音、带着生命的气息和你的情感而再现,而这所有一切又都是在你两三尺的小小书桌上诞生的,写书是多么令人迷醉的事情啊!
⑫在那无书的日子里,我是被迫却又心甘情愿地走到这条道路上去的,这便是写书。
⑬无书而写书,失而复得,生活总是叫你失掉的少,获得的多。
⑭嘿嘿,这就是我要说的了——
⑮每当旅行在外,手边无书,我就找几块纸铺展在桌。哪怕一连下上它半个月的雨,我照旧充满活力、眼光发亮、有声有色地待在屋中。我可不是拿写书当做一种消遣,我在做上帝做过的事:创造生命。
(有删节)
在文革时期那段无书的日子里,“我”主要做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作者为什么说写书是“在做上帝做过的事:创造生命”?
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后来,又是不知不觉,我脱开别人的故事轨道,自己奔跑起来。”句中的“奔跑”指的是什么?写出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那无书的日子里,我是被迫却又心甘情愿地走到这条道路上去的,这便是写书。”句中“被迫”与“心甘情愿”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对第⑦段中“找我算账”的朋友所说的话,“我”会作何解释?请展开想象,写出“我”的回答,不超过40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说:“艺术把一切都审美化,丑也是一种美,在艺术中审丑也是审美,也是享受。”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结合你的阅读实践举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二)人体的水与疾病
人体内储备了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75%。与此同时,人体内还有一个系统——干旱管理机制,它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分配数量则按照预先确定的比例分配,任何器官都不能多占。身体的所有功能都直接受制于水量的大小,身体缺水时,干旱管理机制首先要保证重要器官,于是,别的器官的水分就会不足。这时,它们就会发出报警信号,表明某个局部缺水,这非常像一辆正在爬坡的汽车,如果冷却系统缺水,散热器就会冒热气。
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发出局部缺水信号时,人立马感到口渴;警报信号越强烈,口渴就越厉害;口渴越厉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急迫。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人们会犯最基本的、灾难性的错误:当身体急需水时,我们却给它茶、咖啡、酒或其他饮料,而非最纯净的天然水。这些饮料不仅让进入身体的水迅速排出,而且还会带走体内储备的水——这就是我们越喝咖啡和茶就越想小便的原因。这样身体的某些区域缺水,干旱管理机制发出的信号就不仅是口渴,而会表现出多种疾病,比如腰疼痛、颈椎疼痛、消化道溃肠、血压升高、哮喘和过敏等。显然,这是可怕的结果、巨大的灾难!然而,原因却既简单又平常。如果我们不细心分析原因,一味地用化学药物,让这些信号“闭嘴”,就如同缘木求鱼。这个错误还会持续,身体的病状逐渐发展,脱水症越来越复杂,用药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病人死了。这时谁都说不清他是病死的还是渴死的。
我从医多年,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用化学药物对付这些缺水信号。其实,除了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外,所有治疗方法都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症状,治标不治本。我曾经对3000多名消化道溃肠患者做过临床观察,只用水治病,让病人和足够的水。结果发现,这种疾病对水做出了反应。从临床角度看,这种现象与饥渴症很相似。在同样的外部环境和临床条件下,水对别的“疾病”好像也起作用。大量研究证实了我的临床观察。
人们普遍认为“口干”是身体缺水的表现,进而推断,只要“口不干”,就说明人体内水分充足。其实,“口干”是身体极度脱水发出的最后信号。在发出“口干”信号前,脱水已经存在了,并且危及到身体健康。当然,只有长期、持续缺水才会引发慢性缺水症。治疗这些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缺什么补什么。、根据文意,给“干旱管理机制”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
、人们对于身体缺水有哪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请概括回答。
、请分别指出下列两个句子的作用。
(1)这非常像一辆正在爬坡的汽车,如果冷却系统缺水,散热器就会冒热气。
(2)如果我们不细心分析原因,一味地用化学药物,让这些信号“闭嘴”,就如同缘木求鱼。、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一)祖母的葵花
①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是祖母种的。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②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③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遥远的他方有什么?一定是爱情。我相信南瓜是一个痴情女子,在一路的追寻中,绽开大朵大朵黄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④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疼。
⑤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⑥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旁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⑦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很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⑧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是一朵花的魂啊。
⑨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⑩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开,在祖母的心窝里。、第二段说“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那么我记忆里的黄花有哪些?请一一写出。
、下列句子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具体赏析
(1)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2)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文章中写到凡高和他的《向日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请对文章中的祖母这一人物形象做具体的分析。
阅读《苦石竹,香石竹》,完成小题。
苦石竹,香石竹
她小的时候,家境不好,和所有清贫家庭的中年妇女一样,她的母亲被窘迫的生活压得展不开眉头。家里气氛虽然平静,但有些压抑。
她也如许多平平常常的女孩一样,上学,放学做家务,照看弟妹,生活没有一丝波澜,她以为自己的一生就是这样了。虽然只有14岁的年纪,但是她想,她长大了,也只能过这样的生活,只不过上学换成了上班,照顾丈夫和孩子。对于前程,她真有些不敢想。
但是生活还是有了小小的改变。班里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女班主任,非常活泼。阳春温暖的风吹过时,她告诉学生,在这个春天,有一个节日叫“母亲节”。
她望着班主任年轻的脸,竟有些目瞪口呆的感觉。她听说过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怎么还有母亲节?她一直以为,母亲是女人天生该做的事,一点都不值得庆贺和祝福,而且,母亲的职业类似苦役,没有出头的日子,想到母亲紧皱的眉头,她更确信了这一点。
但是班主任说,在地球上的另一个国家,每到这一天,都有很多男孩儿女孩儿送花给他们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爱:“爱是一定要说出来的,即使是家人,也要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的亲情。”
听到这句话,班里静了有半分钟的时间,即使他们正是爱表现的年龄,但是恐怕没有人对父母说过一句充满感激的话,更别谈送一朵花了。老师端端正正地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康乃馨”。这是一种多么优雅的花名啊,她悄悄地记在了心里。过后的很长时间,她都在想着这花,康乃馨,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花,竟会作为一种最圣洁的花献给母亲。
这个想法是在一天深夜里冒出来的,她半夜醒来,这个想法就明明亮亮地冒了出来,像一片初生的青草娇娇嫩嫩,又微微酥麻,不停地在她心中温柔地擦来擦去。她开始睡不着,她奇怪自己这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这个家,即使是一小块肥皂都要精打细算地用,怎么可能花钱去买一束花,一束花店里的花呢?天亮的时候,她决定要送一大束康乃馨给母亲,灿灿烂烂的一大束,会把春天带给她们家,让母亲的脸上充满灿烂的笑。
她开始为这个梦想努力。她不吃早饭,把早点钱省了下来;她也不再买新练习本了,自己用毛边纸拼凑了一本;她还利用空余时间织一些小孩儿的毛衣,她的手巧,以前她都把织毛衣的钱交给家里,现在她不交了,而是很小心地用手绢包起来,放在一个隐密的地方。有一次她偷偷包起来的时候,转过身看见母亲在看她,她的脸飞快地红了,想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说。母亲也没问,只是背过身,轻轻地叹了口气,她的心像针刺了一样难受。
终于攒够了20元钱,路过花店的时候,她大胆地走了进去。“请问,康乃馨在哪里?”连她自己都听得出自己的声音小得出奇,她的脸已经涨得通红了。
“康乃馨就在那边。”老板友善地看着她。原来,这是她认识很久的花,她5岁之前,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外婆种了很多这样的花,重重叠叠的花瓣那样温顺、朴素、美丽,它的名字叫石竹。
“原来康乃馨就是石竹。”她不禁失望地叹了口气。老板奇怪地望着她,“对,但它是有香味的,叫香石竹”。
香石竹?石竹是没有香味的,她记得外婆每过一周,都要剪下一大把石竹,大把大把深红粉红的石竹,映得夏日的黄昏特别璀璨。她总是奇怪这种花,花瓣总是重重叠叠的,一点都不像别的花朵那样单纯天真。
“石竹苦,石竹心思多,石竹护孩子。”外婆慈祥地说。她再找不到外婆家的石竹了,外婆已经亡故好几年了。她记得,外婆在的时候,母亲还年轻,脸上也还带着笑,因为外婆帮母亲照顾孩子。家事没有如此重,最主要的,恐怕是在外婆面前,母亲还觉得自己是个饱受母爱温情的孩子。
石竹心思多,石竹护孩子,所以这种花是献给母亲的花。她买了一大把康乃馨。那一晚,香石竹在她家绽放得无比艳丽,母亲的脸上也盛开了消逝已久的笑容。那一晚,她忽然觉得,原来世间还是充满美丽的,像她苦苦寻觅的康乃馨,原来就是石竹花啊,它一直在她的记忆中,只不过换了一个名字。不过她还是找到它了。.写出文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这样的生活:
②这个想法:.读了本文后,你知道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康乃馨作为送给母亲的最圣洁的礼物的原因吗?
.你是怎样理解文题中的“苦石竹,香石竹”中的“苦”与“香”的?
.当听到班主任老师谈到“母亲节”时说“地球上的另一个国家,每到这一天,都有很多男孩儿女孩儿送花给他们的母亲”,班里静了有半分钟的时间,班里为什么会静?请说说你的理解。
.当“她”在偷偷在用手绢包钱时,被母亲看见了。而此时“母亲也没问,只是背过身,轻轻地叹了口气”,母亲为什么叹气?你能揣测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
麻石老巷豆花香
张晓惠
①九曲十八弯,步步青石板。这麻石老巷啊,倒真个是小桥流水秦砖汉瓦名不虚传。出得巷口,对面的墙边,偌大的遮阳伞下,一矮个中年汉子一豆腐花挑子还有一方窄长的木桌,静静地守候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
②来一碗吧。好咧!只见得他麻利爽落地揭开挑子的木盖,用滚烫的豆花汤烫了碗,老抽、香菜、红胡椒,麻油、味精、细密密的绿蒜茸,一勺子又一勺子,奶白的豆花滑进了碗中,也就是瞬间的功夫,三碗香气四溢、红绿相间的豆花展示在眼前的木质小条桌上。想起儿时,五分钱一碗的豆花美滋滋的童年享受。抬头,接住卖豆花的笑意微微,那汉子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吃,像是看着自家的孩子。
③豆花好卖吗?汉子一脸的笑意:好卖,都卖了三四十年了!抬头细打量,矮矮的个头,款式陈旧的皮衣,红黑的面庞。汉子笑了:我今年七十啦!赶忙站起:老师傅贵姓?坐坐坐,敝姓王。一天有多大的利润?四五十元吧。
④这豆花啊,成本小,南来北往的人多,好卖。早晨,排着队等呢。你们看过电视上我的豆花挑子吗?放过的。你们是来看百年的红山茶还是寻千年的绿古槐?它们可比我岁数大多了。我的豆花摊子小,但来过多少名人呢。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来吃过我的豆花,她是回家乡的,她应该回来看看的,她在我们这插过队的嘛!还有那位82岁的台湾商人,有钱人哪,省里多少大官陪着,喏,也是坐在你的位置上,对,就在这方小桌上喝的豆花。
⑤你们说五分钱一碗?那是毛泽东年代的事儿了,一家子,就靠我卖豆花才养大了两个姑娘一个儿子。现在,儿女都有钱啊,大姑娘包了150亩水田,养的蟹啊,鱼啊,想吃就拿点来,每年腌鱼吃到菜花黄啊。儿子在工厂,小姑娘家有个门市呢。孩子们有钱我日子也好过啊。你们说七十岁了还不歇歇?还真是歇不下来呢。我这豆花好吃吧?我家不做豆腐,浆水只做豆花那才是真好吃。你们不懂吧?辛苦?不辛苦。从前是石磨,寒来暑往,夜里两点钟就要起来磨豆浆,现在是电磨嘛,快啊,早晨五点钟起来就行了。七点钟,太阳升起来了,我就在这儿了;晚上,星星升起来了,我才回家。哎,在这儿几十年了,这条老街路口拆了建,建了拆,不变的,就是一粮站一医院一饭店,还有啊,就是我和这豆花挑子了!这白墙黑瓦青石板都认识我,我也认识它们呢!
⑥老人笑微微地,说着笑着,笑着说着。老人真的不见老,个儿不高腰背挺直,头发黑乌乌的,满面红光,笑的时候眼角才有一点点溢满了知足的笑纹。
⑦一碗豆花余味无穷,再来一碗!好咧!瞬间,红绿相间、香气四溢的豆花,白生生幼滑滑地又绽放在青瓷大花碗,绽放在我们眼前。
(选自《扬子晚报》).本文在行文结构、情节安排上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从第4段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这表现了汉子怎样的心理?
.你怎样理解第5段划线句中的“辛苦”与“不辛苦”?
.第2段和第7段的划线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请就其内容和表达效果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哈欠声声 益处多多
当你疲惫不堪或者睡意向你袭来时,你会不由自主地作出以下动作: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科学家曾用超声成像技术探测胎儿的神秘世界,发现怀孕12周的胎儿就会打哈欠了。
生物学家研究打哈欠,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睡意与睡醒等因素的刺激时,体内导致打哈欠的相关分子就会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如果你感觉某种场合或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紧咬牙关来抑制。不过,打哈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不过六秒钟左右,其生理上的作用却是很显著的。在这期间,打哈欠使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研究人员对一些志愿者进行测试,发现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感情,很容易博得别人好感。
至于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科学家认为这与大笑、打喷嚏时流泪的原理完全一样。人眼睛里的泪腺分泌眼泪,眼泪通过鼻泪管排出,故而平时人是不会流泪的。但在打哈欠时,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阻挡了鼻泪管排泄泪水,泪水流不下去,便积在眼睛里,人就变得眼泪汪汪的。
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志模仿”。
哈欠的“传染性”,可以帮助失眠者度过睡眠关。有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头像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进入梦乡。
打哈欠看上去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随之收缩,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高大脑活力,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不过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一且经常不由自主地频繁打哈欠,就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大意,因为这可能是脑梗塞即将降临的信号。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的现象。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请用作诠释的方法说说哈欠是怎样产生的。(3分)
、打哈欠对人体有什么益处?(3分)
、“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的现象。”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因为这可能是脑梗塞即将降临的信号”一句中加着重号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