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22分)
无书的日子 冯骥才
①你出外旅行,在某个僻远小镇住进一家小店,赶上天阴落雨,这该死的连绵的雨把你闷在屋里。你拉开提包锁链,呀,糟糕之极!竟然把该带在身边的一本书忘在家中——这是每一个出外的人经常会碰到的遗憾。你怎么办?身在他乡,陌生无友,手中无书,面对雨窗孤坐,那是何等滋味?我吗,嘿,我自有我的办法!
②道出这办法之前,先要说这办法的由来。
③我家在“文化大革命”初被洗劫一空。藏书千余,听凭革命造反者们撕之毁之,付之一炬。抄家过后,收拾破破烂烂的家具杂物时,把残书和哪怕是零零散散的书页万分珍惜地敛起来,整理、缝订,破口处全用玻璃纸粘好,完整者寥寥,残篇散页却有一大包袱。逢到苦闷寂寞之时,便拿出来读。一进入读书即换一番天地:时入蛮荒远古,时入异国异俗,时入霞光夕照,时入人间百味。一时间,自身的烦扰困顿乃至四周的破门败墙全都化为乌有,书中世界与心中世界融为一体——人物的苦恼赶走自己的苦恼,故事的紧张替代现实的紧张。艺术把一切都审美化,丑也是一种美,在艺术中审丑也是审美,也是享受。即便是看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胡屠户的嫌贫爱富,也有观人生百态的美感,获益良多。
④但是,我从未把书当做伴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你读书,尤其是那些名著,就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先贤智者相交!这些先贤智者著书或是为了寻求别人理解,或是为了探求人生的途径与处世的真理。不论他们的箴言沟通于你的人生经验,他们聪慧的感受触发你的悟性,还是他们天才的思想与才华顿时把你蒙昧混沌的头颅透彻照亮——你的脑袋仿佛忽然变成一只通电发光的灯——他们不是你最宝贵的精神朋友吗?
⑤半本《约翰·克利斯朵夫》几乎叫我看烂,散页中的中外诗词全都烂熟于我心中。然而,读这些无头无尾的残书倒别有一种体味,就像面对残断胳膊的维纳斯像时,你不知不觉会用你自己最美的想象去安装它。书中某一个人物的命运由于缺篇少章不知后果,我并不觉得别扭,反而用自己的想象去发展它、完成它。我按照自己的意志为它们设想出必然的命运变化和结局。我感到自己就像命运之神那样安排着一个个有意味的生命历程。当时,我的命运被别人掌握,我却掌握着另一些“人物”的命运。前者痛苦,后者幸福。
⑥往往我给一个人物设计出几种结局,小说中人物的结局才是人物的完成。当然我不知道这些人物在原书中的结局是什么,我就把自己这些续篇分别讲给不同的朋友听。凡是某一种结局感动了朋友,我就认定原作一定是这样,好像我这才是真本,听故事的朋友们自然也都深信不疑。
⑦“文化大革命”后,书都重新出版了。常有朋友对我说:“你讲的那本书最近我读了,那人物根本没死,结尾也不是你讲的那样……”他们来找我算账;不过也有的朋友望着我笑而不答的脸说:“不过,你那样结束也不错……”
⑧ 当初,续编这些残书未了的故事,我干得挺来劲儿,因为在续编中,我不知不觉使用了自己的人生经验,调动出我生活中最生动、独特和珍贵的细节,发挥了我的艺术想象。而享受自己的想象才是最醉心的,这是艺术创造者们所独有的一种感受。后来,又是不知不觉,我脱开别人的故事轨道,自己奔跑起来。我开始把一张张洁白无瑕的纸铺在桌上,写下心中藏不住的、唯我独有的故事。
⑨写书比读书幸福得多了。
⑩读书是欣赏别人,写书是挖掘自己;读书是接受别人的沐浴,写作是一种自我净化。一个人的两只眼用来看别人,但还需要一只眼对向自己,时常审视深藏自身中的灵魂,在你挑剔世界的同时还要同样地挑剔自己。写作能使你愈来愈公正、愈严格、愈开阔、愈善良。
⑪读书是享用别人的创造成果,写书是自己创造出来供给他人享用。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你的创作中,都带着光泽、带着声音、带着生命的气息和你的情感而再现,而这所有一切又都是在你两三尺的小小书桌上诞生的,写书是多么令人迷醉的事情啊!
⑫在那无书的日子里,我是被迫却又心甘情愿地走到这条道路上去的,这便是写书。
⑬无书而写书,失而复得,生活总是叫你失掉的少,获得的多。
⑭嘿嘿,这就是我要说的了——
⑮每当旅行在外,手边无书,我就找几块纸铺展在桌。哪怕一连下上它半个月的雨,我照旧充满活力、眼光发亮、有声有色地待在屋中。我可不是拿写书当做一种消遣,我在做上帝做过的事:创造生命。
(有删节)
在文革时期那段无书的日子里,“我”主要做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作者为什么说写书是“在做上帝做过的事:创造生命”?
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后来,又是不知不觉,我脱开别人的故事轨道,自己奔跑起来。”句中的“奔跑”指的是什么?写出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那无书的日子里,我是被迫却又心甘情愿地走到这条道路上去的,这便是写书。”句中“被迫”与“心甘情愿”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对第⑦段中“找我算账”的朋友所说的话,“我”会作何解释?请展开想象,写出“我”的回答,不超过40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说:“艺术把一切都审美化,丑也是一种美,在艺术中审丑也是审美,也是享受。”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结合你的阅读实践举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一]
失败是个未知数
①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②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进分数段,比赛取不上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③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就是不断栽跟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④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岔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再接再厉的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选择的是哪一条路。
⑤十九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这个道理吗?
⑥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失败是个未知数”中的“未知数”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第一句“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改为“你一定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好吗?为什么?(3分)
文章的第③、④自然段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作者用______来比喻人生受挫折,论证的道理是。作者还用“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比喻。阐明的道理是
.文章讲述了威灵顿将军的故事,是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的道理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5分)
(三)阅读《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完成第20-22题。(共8分)
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①后汉时,有一个叫孟敏的人。一天,他扛着瓦罐去集市,一不小心,瓦罐摔落在地,他头也没回,径直向前走去,旁观者无不奇怪。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孟敏说:“瓦罐从肩上掉下去肯定会摔碎,我看它又有何用。我前面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拿起”。
②前几天去医院看望一位生病的朋友,我让护士拿一支体温计来。护士答应后十多分钟却还不见身影,我不免有些生气,就按了床头的铃。护士来了。见其空着手,我更加恼火,就大声地呵斥护士。而朋友却始终哼着小曲,一副满不在意的样子说:“为了这样的小事生气,你的生活还会快乐吗?你管不住别人的错误,但是你管得住自己是否快乐。”我很佩服他这种心态。[甲]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别人无意中的一个小错而大动肝火,不仅破坏了与他人的关系。也让自己陷入不快乐的境地。所以说放下别人的过错,有利于自己保持快乐。
③工作中,人们经常会出现分歧,我觉得放下一时的分歧,有利于获得最终的双赢。一次,在福特公司技术研究所内部,大家因汽车内燃机是采用“水冷”还是“气冷”而产生了分歧。“气冷”的支持者福特,与支持“水冷”的几位主要技术人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矛盾越来越深,几名主要技术人员甚至打算退出福特公司。后来,在副总经理的提醒下,福特认识到“水冷”的优势,也意识到[乙]于是同意他们搞“水冷”引擎的设想。最终几名技术人员开发出了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使公司产品销量大增,他们也因此成为了业界的佼佼者。
④对于位高权重者来说,放下个人的恩怨与仇恨,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蔺相如“完璧归赵”保全了赵国的利益,“渑池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而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傲,屡次挑衅。蔺相如深知将相不和,赵国危矣![丙]因此对廉颇一让再让,终使廉颇幡然悔悟,与相如合力辅佐赵王,让赵国在战乱频仍之际仍能保有一席之地。李世民称帝后,面对曾经强烈反对过他的魏征,不计前嫌重用了他,并一再谅解他因直谏给自己带来的难堪,最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贞观之治”的辉煌。蔺相如和唐太宗“放下”的是个人的面子,“拿起”的则是国家的前途!正是因为他们识大体、顾大局的“放下”,
才换来了朝臣一心、君臣和睦地致力于国事,最终成就了国家的安定与富强。
⑤“放得下”方能“拿得起”,我想告诉那些在做人做事方面“放不下”的人,当放则放,你的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远、更精彩!.阅读全文,说出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的。
.阅读本文第③段,在段末处的横线上补写几句话,建立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人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②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③如果想要消除意见分歧,就应当抛弃固执己见与意气用事。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二)阅读《尘埃的自述》,完成第18-19题。(共8分)
尘埃的自述
戈忠恕
①天地六合之内,最卑微而不足道者,莫过于我了,无依无靠,无形无体。殊不知,以我之卑微,也不乏装点河山、泽被人世之大用。我,就是令人类又喜又忧的“尘埃”。
②的确如此,若是空气中没有我的存在,就不会有天上缤纷遨游的云朵和日落时西天醉人的景象;也不会有山头悦目的雾霭和绿叶柔和的倩影。幸亏有细微的我与大气一道,为人类挽留了阳光中蓝色的精灵,使天空变得明亮起来。
③雨水也有赖于我的促成,因为云是由悬浮在空中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此时,若没有我作为核心,水汽就无法凝结。我是吸湿性微粒,能使周围的水汽向我靠拢,凝结成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雨(雪)降落大地,使大地得到雨水的滋润。
④大气中若没有我的存在,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高得不得了,使人类和其他生物无法存活。而当太阳落山时,气温又会急速下降,冷得使人受不了。有了我,地面的上空就多了一层保护膜。我,可以吸收、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从而使地面的气温不至于太高或太低。同时,宇宙中许多有害辐射都被我阻挡在地球表面之外。人类和各种生物也就免遭致命的辐射威胁。
⑤然而,我能默默地给人类造福,也给人类带来不少麻烦。有人说,我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因为许多细茵、病毒和虫卵经常被我带着到处飞扬,传播疾病。这些东西可直接吸入肺部,在肺泡内沉积,并可能进入血液输往全身,在身体各部分累积,引起病症。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或因眼鼻黏膜组织受到刺激而生病。我还携带许多致癌物质,如工业粉尘,铬、砷等重金属粉末,使工人患上各种难以治愈的职业病甚至癌症。
⑥特剐是在生产计算机等一些高科技“智能”装置中的硅片时,我的存在会让它出现短路。火山爆发时我还会使各种飞机仪器失灵,使发动机受腐蚀或堵塞,使飞机无法起降,迫使机场关闭。
⑦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是这个奇妙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我有功,也有过。我想,只要人类科学地对待我,让我发挥长处,我就能为人类社会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删改).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尘埃都有哪些作用。
尘埃有装点河山之用,可以①(不超过18个字)。尘埃有泽被人世之用,可以②(不超过8个字);可以吸收、反射太阳辐射,保持地面较适宜的气温;还可以③(不超过10个字)。.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夏季一些人因使用积存大量灰尘的空调而致病的原因。
【材料】
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道疾病研究所陈所长告诉记者,今年入夏以来,由于“贪”空调引起感冒发烧前来求诊的患者,每月达300多例。陈所长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空调环境下空气湿度、温度的改变,二是空调长期不清洗而积存了大量的灰尘、污垢。
答:
(一)阅读《芦芽山记》,完成第15-17题。(共15分)
芦芽山记
梁衡
①山西多山,令人骄傲。太行、吕梁纵贯南北,分卧东西,全省境内几乎没有平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历代皇帝封禅祭祀的北岳恒山,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身的首阳山,有介子推不受晋文公之封而焚身的介休绵山。但因这些名山历史掌敌太多,倒常常使游人忘记了它们本身的美。所以,如果真要游山,还是选择没有名气的好。于是,在山西,我们便选中了吕粱山北梢自然保护区的主峰——芦芽山。
②十一日晨,天微阴。我们备足干粮、水,出了五寨县城,乘车向东南方向走了十多分钟。便没入大峡谷中。谷底乱石如斗,两侧峰崖急扑而下,遮天蔽日。车在谷底颠簸前行,似浪中行舟,又紧贴山根爬行。缓缓如一豆甲虫。离县城才十数里,便顿如隔世。放眼窗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那山有的整石以为峰,拔地而起,节节如笋;有的斜卧如虎豹,周身斑驳有纹;更有其大如房的卵石,以一细尖立于山巅,成危卵之势,仿佛一推即可滚落。山少树,石青黑,多水痕。可以想见,史前时期,这里曾是洪水浩荡,这些巨石被飘举如豆丸,山谷被切割如腐乳。后来水退石出,山高谷深,奇石林立,悄然至今。
③再走,山坡多灌木绿草,葱郁如棕毡,一些松树散立其间。以后松杉渐浙增多,密密匝匝,不得深视。这山正如其名,峰多峭拔如出土芦芽,这时一律为绿树所覆,你前我后。纷沓相迭,正是旧县志上说的“芦芽迭翠”。举目越过层峦望开去,满山满野的林子,近处墨绿,稍远深绿,再远浅绿,最后只剩下一层朦胧的绿意溶入天穹。绿意怡悦心神,让人看到蓬勃的生命演绎出的绝妙风景。车子像一叶扁舟,在这片绿海的波峰浪谷中穿行。
④约九时半,我们来到主峰下,这时云已阴得沉沉欲坠了。山脚几个看林人说,怕有雨,今天是万万不可登山了。远远而来的我们,岂肯失意而去,大家每人折了一根枯木枝。便一头扎进黑林子里。头上云来云往,林中忽明忽暗,落叶积地盈尺,一踏一个虚坑。这里本少人迹,现在又下着细雨,四周淅淅沥沥,唯闻雨打松枝与风弄树叶之声,林中越发寂静。脚下不时横着倒地的枯木,庞然身躯,用杖一捅就是一个窟窿。两边立着被雷劈死的大树,或中心炸裂,或齐眉削去,皆断躯残肢。然而朽黑的树身上又生出寸厚的绿苔,仿佛喻示着生命在静寂的时光中悄然地完结与更生。领路的老杨说,他上这山已有十一次了,倒有九次走错了路,但愿今天不再犯第十次错误。
⑤爬了约一小时,我们将近峰顶。偶尔驻足,俯视脚下,则山川无形,天地不分。白云一片,滚滚如大海波涛,风强林梢,又隐隐传来千军万马之声;接着前行,路过两山谷口,则浓雾滚滚,喷涌而出,若山下激战,硝烟冲天却又寒气逼人。云雾雄奇,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促使我们向峰顶攀登。将凌绝顶时要过一个短峡,仅仅容一人单行,曰束身峡;要过一梯,横杠九节,梯担两峰间,下临深渊,曰九杠梯。这是全峰最险之处,虽然两边加了护栏,但仍叫人目眩。过了九杠梯便是芦芽绝顶了。这是一块巨大的孤石,下细上大,状如蘑菇,探伸在半空之中。石上有一座小庙,曰太子殿,是过去求雨人表示虔诚的所在。这时云蒸雾裹,飘渺空灵,使人不辨天上人间。殿宇的檐角时隐时现,云中探出几株古松,使我确信自己还未离地而去。
⑥雨还在下,我们拄杖下山了,当钻出密林时衣服早已湿透,鞋上满是星星点点的野花瓣,早已成为绣鞋一双。看林人笑道,还从未见过你们这般有兴致的人,忙招呼我们回屋烤火。这时我们心头贮满了愉快,哪管什么鞋湿衣凉,连忙辞谢,驱车下山。山下雨小。回看林间已挂上了无数条细亮的瀑布,轻柔柔的,从水绿的林梢垂下来,跌在石上汇入谷底。谷底的水比来时已大了很多,只是不见半点泥沙,还是原来的清,不禁感慨,今天真的领略到了大自然本真的美。
⑦在别人不愿出门的时候,去游人迹少至的地方,让我们的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骄傲。
(有删改).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芦芽山的经过。阅读②-⑤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 作者游踪 |
大峡谷中 |
山坡上 |
主峰下 |
将近峰顶至峰顶 |
| 景物特征 |
① |
芦芽迭翠 |
林中寂静 树枯躯残 生出绿苔 |
④ |
| 内心感受 |
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② |
③ |
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 |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对第②段画线语句进行赏析。
.作者是在“阴雨天”游芦芽山的,结合文章第④-⑥段内容,具体说明作者怎样写出了“阴雨天”的芦芽山“本真的美”。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痛苦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不过全然没有痛苦的人生,似乎还没有出现过。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只要是人,都会有痛苦。
怎样对待痛苦?我说,应把痛苦视作一种精神财富。这难道是阿Q式的自慰?不是。
古人孟子有言:哀莫大于心死。其实真正“心死”、无所期冀的人,如同行尸,是体味不到痛苦的。而没有痛苦,或许正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痛苦,作为一种感情体验和反应,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它伴随着幸福的追求而生,又为幸福的获得铺垫着通衢。有过事业挫折的人,倍觉成功的喜悦;经过情场失意的人,愈觉得爱情之可贵。这里用得上尼采的一句话:“一切痛苦之中都孕育着快乐。”没有痛苦的台阶,快乐,尤其是使人激动不已的快乐,或许永远是天国之物,要不然,中国女排在获得三连冠、四连冠、五连冠时,又怎么会以泪告慰“江东父老”呢。
痛苦之中不仅孕育着快乐,而且孕育着创造。我国有句古语:“蚌病成珠。”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病痛的产物。德国诗人海涅曾经发问:“诗之于人是否如同珠之于牡蛎?”法国作家福楼拜则用更明确的语言发表了类似的见解,他说:“珠子是牡蛎生病所结成,作者的文笔却是更深沉的痛苦的流露。”失恋的痛苦催生了歌德的千古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玛丽•居里告别故乡,远走他国,愤发攻读,矢志成才。没有当初世俗观念对玛丽纯真爱情的夭折,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居里夫人了。我国历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适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也是一样的证明。
人的脱胎而问世伴随着母体的痛苦。痛苦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人的成熟则离不开自身这样那样的痛苦经历。曲折,加速着人的意志的成熟;挫折,培育着人的性格的成熟;坎坷,锤炼着人格的成熟。喜剧家莫里哀这样评价失恋的痛苦,说它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其实岂止是失恋?人生历程中的一切痛苦,难道不都应该扮演同样的角色?
痛苦可以分解,可以变通,可以战胜,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具备战胜痛苦的自信心、勇气和毅力。“摧伤虽多意越厉,直与天地争春回。”把痛苦看作是一种精神财富,痛苦带给我们的必将是成功和快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为什么说“痛苦是一种精神财富”?
.第四段划线句能否移至第三段开头?为什么?
.你是否也曾有过痛苦的经历?你是怎样对待的?从中得到了什么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