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6月22日五个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空白部分表示白昼),根据图判断各题。选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选项中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左偏的是
A.② | B.③ | C.④ | D.⑤ |
按纬度由北向南,五地的顺序依次是
A.②③⑤④① | B.⑤③②④① |
C.①④②③⑤ | D.⑤①④②③ |
煤炭给山西带来了财富,为少数人分享;也给环境带来毁灭性破坏,却由多数人承受。前者携财富远走他乡,而后者却只能留守原地,等待政府救助,政府和原住居民成为环境破坏的最终埋单者。据此完成18~19题。材料中的环境破坏问题主要由开采煤炭导致的是
①地表塌陷②水资源短缺③饮水危机④耕地破坏⑤酸雨⑥臭氧层空洞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②③④⑤ |
近一两年,山西煤老板组成的“山西购房团”席卷北京、上海等地,这个现象最有可能加剧大城市的什么问题
A.丰富了大城市的多元文化 | B.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
C.加剧了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 D.生态环境破坏 |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5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16~17题。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 | B.高耗能工业 | C.农产品加工工业 | D.高技术工业 |
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④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14~15题: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地冬季漫长 |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
C.丙地降水集中夏秋,冬春寒冷干旱 |
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
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
C.丙地发展水田农业利于改善环境 | D.丁地因洼制洼发展基塘生产 |
右图是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11~13题。图中城市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水陆交通便利 |
B.有著名的名胜古迹岳阳楼,旅游资源丰富 |
C.位于二江的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
D.地处著名的春小麦产区,农业基础较好 |
为改善图示地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目前正在进行的重点国土整治工程有: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退田还牧工程④退田还湖工程
A.②④ | B.① | C.② | D.②③ |
从国土整治角度看,图中甲乙两省适宜发展的特色工业是
A.稀土工业 | B.石油化学工业 | C.钢铁工业 | D.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
读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7~8题。对该县1949~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 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 |
C.荒漠化面积扩大约3倍 | 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 |
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数量的变化 | B.耕地面积的变化 |
C.放牧强度的变化 | D.气候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