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4分)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6分)
我国地理条件复杂,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a阴影表示哪种气象灾害的多发地区,分析形成该气象灾害的共同原因。
(2)阐释图b发生的地理现象及原因。
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读下图回答问题。
(1)甲为我国________能源丰富区;乙为我国某时期平均降水pH<5.6的地区,防治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分布区几乎不重叠,说明了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即
A.降水量悬殊较大 | B.工矿、人口分布稠稀明显 |
C.热量条件差异大 | D.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大小不同 |
(3)简述丁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减轻该种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
(4)图中丙气象灾害名称是________,发生在______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请简述该气象灾害对西藏和云贵高原影响较小,不易侵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的原因。
读下图中的甲、乙、丙三幅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⑴丙图中的点,能正确反映甲、乙两地区降水特征的依次是______和______。填表比较两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
地区 |
水文特征 |
形成原因 |
甲 |
||
乙 |
(2)甲、乙两地区中,旅游业发达的是______,分析其发达的原因。
(3)甲、乙两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何不同?
(4)比较甲、乙两地区人口再生产特点的差异。
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资料一:见下图
资料二: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资料三:西宁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成为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
资料四:
(1)根据资料一,图示区域积温由东向西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资料二,简述歌谣反映出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3)西宁形成和发展成为城市的自然原因是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位于河谷、地形平坦 | B.河流供水充足 | C.政治中心 | D.历史悠久 E.交通要道 |
(4)根据资料四,青海省与同纬度的山东省相比,1990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_______(大、小)。根据两省的现状,可以推断出青海省环境承载力较小,列举其主要影响因素。
(5)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填出图中代号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平原;B________平原;C________高原D________高原;E________山脉;F________海;G________河流;H________河流;I________河流;J________半岛。
(2)北京及周围地区的地势特点是______高______低。
(3)C所在地区的农业类型为________,主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成因是什么________;D所在地主要的农业类型为________,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4)字母J所在省区人口密度____(大或小),人口迁移状态是______(迁出或迁入),该省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