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对农产品需求压力,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由此导致了耕地重金属、滴滴涕、多环芳烃等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友好型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度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分析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依据。( 14分)
中学语文教材修订中,“去鲁迅化”“拒绝鲁迅”声音再起:据悉,一向在此方面行动最为谨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将初中语文教材(供2014年秋季使用)中仅有的一篇鲁迅作品《风筝》删除。对此,社会各界或赞成,或反对,议论纷纷。
赞成者认为:
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不符合现代白话文标准和人们的阅读习惯。鲁迅的文章所体现的那种“一个也不宽恕”“缺少春天的明媚、夏天的火热、秋天的哀怨,有的只是冬天的严酷”,“缺少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等等与当今社会讲包容求和谐主旋律总格调不一致,与时代脱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背离,不适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型公民……
反对者认为:
鲁迅的作品和语言都是一流的,鲁迅的全面退出,也寓示着当代社会思想混乱仍需漫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形成新的价值。当今中国,社会问题依然很多,国人的道德水准仍然不高,被先生痛批过的国民劣根性大有发展壮大的声势,孔乙己、阿Q、华老栓及众多看客,仍生活在当今社会生活舞台,先生对体现在这些人身上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远没有过时……
当前,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已经结束,但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
结合材料,请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的认识。
2014年12月4日,教育部召开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全国视频会上,袁贵仁部长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全面总结了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分析了当前形势,并对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地、各高校积极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强化政策支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主动面向基层就业;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1)结合上述材料,试分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经济意义。
(2)201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请你从政府和个人自身角度为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出谋划策。
(26分)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正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互联网+”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最先被互联网改变的,是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服务环节,淘宝、微店、打车软件、P2P、O2O等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材料二: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大多依靠“用免费拉人气、用刷单求上位、用低价抢市场、用爆款搏利润”,忽略了技术和质量这个根本,而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实,“互联网+”与传统的“工匠精神”并不矛盾,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而且能够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从用户的需求、体验出发,继而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产品的功能和质量都有可能跨出一大步。真正的融合不是彻底的取代或颠覆,而是在冲击和适应的过程中彼此影响、各取所需、取长补短,最终实现相互的促进和提升。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坚持“工匠精神”。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互联网+”与“工匠精神”能够实现融合的哲学依据。
材料一:下图和表格分别反映了T市农村经济的变化
年份 |
工资性收入(%) |
家庭经营收入(%) |
转移性收入(%) |
财产性收入(%) |
1990 |
32.6 |
6.5 |
0.5 |
0.4 |
1995 |
31.4 |
65.7 |
1.1 |
1.8 |
2000 |
40 |
53.9 |
2.3 |
3.8 |
2007 |
43.3 |
49.3 |
3.3 |
4.1 |
2014 |
48.6 |
37.8 |
4.5 |
9.1 |
注: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以家庭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是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收入。
材料二:T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出台了该市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杜绝强制流转等违法行为.保阵农民的收益权利;把土地流转与促进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1)揭示材料一中图和表蕴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等流转?
回顾过去一年,“新常态”无疑是描述当下中国的关键词之一。进入“新常态”, 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意味着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
注:发达国家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80%,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0%。
材料一:2002年--2014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及相关数据(元/人)
年份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
可支配收入 |
消费支出 |
文化消费 |
纯收入 |
消费支出 |
文化消费 |
|
2002 |
7703 |
6030 |
407 |
2476 |
1834 |
47 |
2006 |
11759 |
8697 |
591 |
3587 |
2829 |
74 |
2014 |
22780 |
15903 |
1141 |
7382 |
5530 |
183 |
注:①2014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之比为196:111:119:100,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1%、6.5%、6.6%、和5.5%;
②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额的30%以上。
(1)上图和材料一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有关消费的知识,谈谈应如何进一步释放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