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 “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1)                                                                        
(2)                                                                      
(3)                                                                          
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解答问题。
棉花
①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棉花在热带地区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铃成熟时开裂,会露出棉籽上的毛茸茸的白色絮状棉纤维。棉纤维长约2~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
②棉花原产印度,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宋末元初,棉花大量传入内地。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③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据测定棉花单叶的最低受光量为1000勒,最佳受光量为7万~8万勒。在此范围内,棉花产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提高。
④水分是棉花生长的重要条件。棉花与水的关系请见附表。

棉花生育阶段
土壤保水范围
水量需求
播种
0~20厘米土层
60~70%
苗期
0~40厘米土层
60~70%
初蕾
0~60厘米土层
65~75%
盛蕾
0~80厘米土层
70~80%
吐絮
0~90厘米土层
75~85%


⑤棉花生长发育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主要
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的,所需的温度和空气亦部分取自土壤,同时棉花生长需要土壤的有力支撑。棉田土壤的理化属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团粒结构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⑥中国是世界产棉大国。一首《棉花与节气歌》大致描述了我国产棉的基本状况。“清明谷雨紧相连,华北新疆齐种棉。立夏小满轻施肥,滋润幼苗壮棉田。芒夏连暑勤追肥,日长夜高棉铃见。立秋处暑收获季,采摘归仓笑开颜。”
⑦棉花是天然绿色产品,作为传统的保暖材料,由于透气性冠于所有材料,且无静电无刺激,所以老少咸宜。虽然羽绒的保暖性优于化纤,更优于棉花,但羽绒对过敏性体质的人会有一定的刺激(化纤好一点),所以这两类材料的使用因人而异。尽管羽绒的空气流通性能比棉纤维差,但化纤更是等而下之,极易贴在身上,不利于皮肤透气。加上羽绒、尤其是化纤的静电对皮肤刺激较大,容易造成皮肤粗糙和神经衰弱等问题。
⑧衣被天下,还数棉好。
本文第①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是,其表达作用是
下列各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纺织用的材料不是棉花的花,而是棉籽上的絮。
B.第②段介绍的是棉花原产于中国的历史。
C.在一定的范围内,棉花产量与光照强度有关联。
D.土壤的条件优越与否,也会影响棉花生长。

请仔细分析所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 这个图表讲述的是:
⑵ 这个图表能看出一个具有规律性的内容:随着
第⑥段《棉花与节气歌》描述了我国产棉的基本状况,请你将诵读所得写出两点。

请仔细阅读第⑦段,在以下表格中填上恰当的词句或记号。

种类
环保等级
保暖性
(3)
静电
适应性
棉花
(1)
★★★
“(4)”
(6)
“(8)”
羽绒
低碳
(2)
“空气流通性能比棉纤维差”
(7)
“因人而异”
化纤
高碳
★★★★
“(5)”

“因人而异”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这样的中国人
⑴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
⑵但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⑶ 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
⑷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⑸ 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⑹ 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3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⑺因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也超出了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⑼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有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⑽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⑾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容有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⑿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⒀我不知道。
⒁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咯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⒂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
⒃林徽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
⒄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⒅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
⒆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选文有删改)【相关链接】①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
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⑻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 B.而且 C.所以 D.那么

从叙述顺序来看,第⑸、⑹段都属于插叙,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1);(2)
第⒆段中的两个加线词语“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⑺、⒃段中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描写,分别包含他们怎样的心理或情感?
(1);(2)
文中的梁思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结合上下文,合理想像,补写第⒂段“他们说”的内容。(80字左右)

阅读下文,解答问题。
你吃的食物里有没有激素
①在古代,人们把青的梨子采摘下来,放在屋子里熏香,梨子就会很快变甜变熟;采了生的猕猴桃,老人们也会说,把它们跟苹果放在一起,会软得更快。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无花果结果之后,会在树上划出一些口子,认为这样可以让果实更大、成熟更快。而在中国的农村,许多核桃树上布满了伤痕,都是人们故意砍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到了近代,科学家们发现,古人或许是“歪打正着”了。这些做法是合理的,而其中的原因竟然都是乙烯,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植物激素”中的一种。
③最先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俄国一位名叫奈留波夫的植物生理学研究生。1901年,他在种豌豆的时候发现,室内的豌豆会长得更短、更粗,而且横向生长。经过大量的实验,他最后发现,是照明气体中的乙烯刺激了豌豆苗的生长。十几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发现,乙烯可以使果实提前落下,于是它“催熟”的能力从此得以确认。又过了十几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成熟的苹果中分离出了乙烯。从此,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
④随着乙烯的面纱被揭开,那些“传统智慧”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从而促进青梨的成熟;成熟的苹果会不断释放乙烯,也就能促进猕猴桃的软化;砍伤无花果树和核桃树促进结果的原因,竟然是伤害会让无花果树或者核桃树释放出大量乙烯。
⑤划伤果树是为了让它自己产生乙烯,用外加的乙烯处理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这就是“植物激素”促进生长的原理。在现代农业中,使用的是一种叫做乙烯利的东西,它被植物吸收之后转化成乙烯,从而产生“激素”效应。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当你听说“激素催熟果实”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黑心农民”的非法操作。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它来提高作物产量、缩短周期。
⑥经常看到记者揭露“黑心商贩”用“化学商品”把生的葡萄或者香蕉变熟的“黑幕”。其实,葡萄和香蕉这样的水果如果完全成熟之后才采摘,就根本无法进行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产地把这些果实提前采摘,运送到远方或者保存到另一个季节,拿出来施以乙烯利,让它们从沉睡中醒来,就可以进一步“成熟”。且不管这样得到的水果是否跟在树上成熟的一样美味,这至少让远方的人们或许在不同的季节吃上这些水果。
⑦人们总是担心这种能够催熟水果的“激素”会促进人的发育。想想,它本来就是植物生长中会自然产生的气体,如果人工施用的能够让人“早熟”,那么天然的也一样——人体并不能分辨出乙烯是否天然产生。
⑧实际上,任何激素都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才能产生作用,植物的激素只对植物才有刺激作用。
⑨相对于植物激素,人们更关心动物激素。这个问题更加复杂。一方面,许多动物激素对人是有活性的,注意避免进入人体;另一方面,一些动物激素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并不会对动物的肉或者奶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让奶牛受孕,催产的激素并不会增加牛奶产量,也不会留存在牛奶中。而真正能增加牛奶产量的牛生长激素,对人并没有激素活性。
⑩总之,不管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其使用是否合法,而不是听到“激素”就本能地反对。那些经过科学论证的激素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不仅对生产者有利,对于消费者也是有利的——归根结底,生产成本的降低会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
(选文有删改)
第②段“歪打正着”在文中的意思是
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文中第④段横线处

A.砍伤树枝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B.熏香时能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C.青梨自身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D.屋里气味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第⑨段加线词“许多”与“一些”能否互换?为什么?
第③段的说明顺序是,说明的内容是
联系全文,概括激素的功效: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下列问题。
绿色世界的数理奇观
绿色世界浩瀚深邃,蕴藏其中的数理信息,将帮助人们改造自然,造福全人类。
创立坐标的著名数学家笛卡尔,根据研究花瓣和叶形曲线列出了x3+y3-3axy=0的方程式,这就是现代数学中有名的“笛卡尔叶线”或“叶形线”。
植物的外形轮廓和空间排列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的。A.例如,向日葵花盘上瘦果的排列、松树球果上果鳞的布局、菠萝果实上的分块,都是按照对数螺旋在空间展开的;云杉、雪松的树形则为优美的圆锥体状。植物为什么要按照数学的规律来安排自己的叶片、花和果实呢?这是植物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例如,向日葵盘上瘦果的对数螺旋线的弧形排列,可使果实排得最紧,数量最多,效率最高。B.车前草的叶片是轮生的,叶片间的夹角是170°30′28″,这是圆的黄金分割的张角。按照这个角度排列的叶片,采光面积最大,提高了植株光合作用的效率。建筑师参照车前草叶片排列的原理,设计出现在螺旋式的高楼,达到较佳的采光效果。C.树形是圆锥体的云杉和雪松可抵御狂风暴雨的袭击而不致倒伏。比较一下古代宝塔或现代的电视塔的形态、布局,它们是多么相象。
D.植物的内部结构是力学原理的典范,可说是力学家的“老师”。植物的茎绝大多数为圆柱状,少数为三角形或四棱形。因为圆柱形表面积最小,受力最均匀;用材最少,容量也最大,更利于茎发挥承受支撑和运输养料的作用。细看那纤细而中空的小麦茎秆,直径虽小却仍然支撑起比它重几十倍的麦穗及茎上剑一般的叶片而不致折断。所以建筑上常以圆形的柱子作顶梁柱。另外,按力学原理讲,同一材料同样粗细的中空与实心杆体,它们的支撑能力几乎是相等的,小麦茎秆结构以最小耗料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坚固状态。
绿色世界给人类的启迪还有很多很多。从植物的外形、枝叶的排列和花、果的布局中,我们看到了数学的美和仿生学的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将会进一步揭示它的规律,让自然更多地造福人类。
相关链接:仿生是高科技的代名词,它是指运用尖端的科学技术,来模仿生物的各种官能感觉和思维判断功能,更加有效地为人类服务。而仿生学就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它是在上世纪中期才出现的一门新的边缘科学。仿生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从仿生学的诞生、发展,到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它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可观。仿生学的问世开辟了独特的技术发展道路,也就是向生物界索取蓝图的道路,它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请解释标题中的“奇观”一词。
奇观:                     
文章为说明绿色植物蕴藏着数理信息,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请简要概括其内容。
       
      
对文中四个句子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判断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植物的外形轮廓和空间排列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的”,使说明更具体。
B.列数字。通过列举车前草叶片的相关数据,说明车前草按照这个角度排列叶片所蕴含的数理信息,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C.作比较。将云杉、雪松和古代宝塔、电视塔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锥形对狂风暴雨袭击的抵御能力。
D.打比方。将植物比作力学家的“老师”,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植物内部结构是力学原理的典范,也说明植物世界包含的数理信息非常多。

比较本文和《苏州园林》的语言风格,结合具体的语句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无论植物还是动物,都给人类很多启迪。请阅读“相关链接”部分,了解相关知识,举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对仿生的了解及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永远的小女儿
刘墉
  母亲节快到了,小敏“照例”要送妈妈一张贺卡。
  小敏特别到店里,挑了一张国外进口的卡片。表面是锦缎的花朵,四周烫着金边,角上还系了一个粉红色的蝴蝶结。唯一可惜的是,里面只印了一首英文小诗,所幸小敏的英文好,虽有两个字看不懂,查查字典也就了解。
  “亲爱的妈妈!/你是我的怀抱、我的亲吻。/你是我的花园、我的港湾。/你是我幻想的实现者、梦想的催生者。/你更是/我心灵的家!”
  小敏买回来,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这设计卡片的人,真是自己的知音:“他写出了我要说的话!”
  小敏在上面用中文写上了“妈妈”,又在下面签了自己的名字,早晨出门前,把卡片留在餐桌上。
  “妈妈看到这么漂亮的卡片,一定会好高兴!”小敏心想:“这是我长到十八岁以来,送的最贵的一张了!”
  果然,进门时,看到妈妈一张笑脸,从厨房探出来。
  “你喜欢我送的卡片吗?好贵吔!”小敏得意地说。
  “当然喜欢啦!”妈妈拿着一个盒子走出来:“我把这张卡片跟你以前送的摆在一块。”
  妈妈打开盒子,把卡片一张张放在桌上。居然从小到大,小敏送的十几张卡片,妈妈全像宝贝一样藏着。
  “看!这是你在幼稚园画的。还不会写字,由老师帮你写‘亲爱的妈妈’!”
  “这一张会写妈妈了,歪歪扭扭的,大概是小学一年级吧!”
  “这张写得就更好?,还会写‘妈妈我好爱你,你是我的大太阳’,多可爱啊!”妈妈笑得好开心。
  又拿出一张。
  “这张是小学六年级,画得精致,字也漂亮,里面的信更感人。”妈妈抬起头:“你知道吗?看这张卡片,我流了好多眼泪,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今天,还是好感动!”
  再拿出一张,已经是存钱买的,只是印刷不够好,卡片上的颜色都套不准。里面“母亲节快乐”几个字,也印得很粗拙。所幸,小敏另外写了一首短诗。
  接下来的两张,印得已经比较好了,文字也设计得不错。配上小敏写的几句感谢的话,还蛮耐看的!
  “至于去年这一张,是印得更美了。”妈妈叹口气:“只是大概因为你功课忙,没写什么字。也可能是人家设计的文字已经很好,所以只需要填个名字。”
  终于打开今年的信封,抽出那张华丽的锦缎卡片,妈妈笑着翻过来、翻过去:“怪妈不懂英文,不知道上面的意思。你说给妈听听吧!”
  “不!”小敏居然抢过卡片:“这张卡片不好!我要换一张。”说完就跑进自己房间。
  小敏画了一张大大的母亲节卡。上面写着:
  “亲爱的妈妈,看到以前我送您的卡片,才发觉自己长得愈大、读的书愈多、却也愈跟您疏远。我以为可以用物质、金钱表示我的爱。但是今天,我发觉自己错了。您真正在乎的,是我,您的女儿。让我做您永远的小女儿,像小学、像幼稚园时一样,那么真实、那么贴心、那么爱……”
  当我们年龄渐长,愈来愈觉得钱之可贵,就可能用钱去衡量一切,甚至。岂知在这世界上,没有钱之前,早。当我们没有赚到钱之前,早
  我们因爱而来到人世,有一天离开,带不走钱,只带得去满怀的爱。
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小敏对这次送给妈妈的贺卡最得意,因为这张贺卡最精美、最贵。
B.文章第一段“照例”一词,说明小敏每年母亲节都送妈妈贺卡,体现了她对妈妈的爱。
C.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品质。
D.标题“永远的小女儿”中的“小”字,可以用贺卡上“真实、贴心、爱”等词语解释。

请根据你的理解,在文章结尾部分的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详写这个内容的作用。
阅读文中划线句,根据情景,请用第一人称描写小敏此时的心理活动。
读下面文句答题:
“至于去年这一张,是印得更美了。”妈妈叹口气:“只是大概因为你功课忙,没写什么字。也可能是人家设计的文字已经很好,所以只需要填个名字。”
妈妈为什么叹气?并写出你对此处文句的感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