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 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 |
| 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
|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
| D.辛亥革命 1954年宪法 “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
据记载:“从1900—1911年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电力公司、机器厂等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当时广州市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
| B.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
| C.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 |
| D.政治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
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而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 )
| A.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 |
| B.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 |
| C.两位同学认识都不全面 |
| D.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 |
经济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工业在中国不断增多……在西方殖民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军阀主义夹缝中,我们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国人致力于实业……曾出现三大热潮。下列哪项是第二次热潮形成的原因之一( )
| A.洋务运动对近代商办企业的诱导作用 |
|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为其提供了条件 |
| C.内外交困下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
| D.反对“二十一条”发起的抵制日货运动的促进 |
(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
|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
| 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
|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
|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 )
|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
|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
| 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 |
|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