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对当年的会议有这样一段描述:“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也没有去破坏或削弱西方的反共防务联盟。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成功地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来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 )
| A.强调国际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严重性 |
| B.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此次会议 |
| C.以实际行动实践“求同存异”的方针 |
| D.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干涉别国内政 |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 “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材料反映了清政府
| 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
| 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
| C.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 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
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对其“改变世界”的理解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能体现出“改变世界”的是
| A.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经济组织 |
| B.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
| C.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 |
| D.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这里将“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的最主要手段是
| A.资本输出 | B.武力威逼 | C.人口流动 | D.商品输出 |
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完全入迷了。”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 A.中国资源的丰富 | B.新航路的开辟 |
| C.工业革命的需求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王觉非主编的《英国近代史》载:“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材料描述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贡献密切相关
| A.牛顿 | B.爱迪生 | C.哈格里夫斯 | D.瓦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