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者认为各国经济利益的相互交叉,使各国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敌对关系”“仆从关系”日益发展成为高度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世界进入和平共处的新时代。推动世界和平共处的力量是( )
| A.生活习俗的现代化 | B.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
| C.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 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
|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 B.发动民主革命,反抗外来侵略 |
| C.推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制度 |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 |
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姓名: |
张卫红 |
推荐评语 |
| 性别: |
男 |
出生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20多年。 |
| 年龄: |
35岁 |
|
| 家庭出生: |
贫农 |
|
| 文化程度: |
小学 |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实施
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革后恢复高考
20世纪五十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
|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
|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