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
| A.法律有阶级性 | B.法律地位至上 |
| C.法律并非万能 | D.司法必须公正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
|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范仲淹于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判负责监督 |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
| 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言·散序进士》)这主要是因为()
| A.只有进士才能为官 | B.进士考试难,录取率低 |
| C.进士在官场的同僚多 | D.社会普遍认同进士的能力 |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
两宋 |
明清 |
| 比例 |
51%以上的进士 |
43%的进士 |
| 任官前出身 |
平民 |
贫寒家庭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的公平、公正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郡国并行制度 | B.中朝制度 |
| C.刺史制度 | D.察举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