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 )
| A.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 | B.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 |
| C.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 | D.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
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
| C.扩大内需 |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
作为烟草制品的标志——烟标,折射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图的烟标作为直接证据,可以用于研究 
①实业救国思潮
②维新变法思潮
③民族工业发展
④近代民主革命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材料是要说明
| A.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
| 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
| C.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
| 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中有人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可以依据的史实是
| A.工业革命后世界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
| B.欧洲的一体化加速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 |
| C.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的孤立状态 |
|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输出的加强 |
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
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