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2014年10月29日20时~30日20时全国降水量预报图,完成下列各题。A、B霜冻线表示A线以西、B线以北地区会出现霜冻。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影响A线霜冻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和太阳辐射
B.影响B线霜冻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夏季风
C.①处霜冻线向北凸出是由于处于河谷地带,印度洋暖湿气流易深入
D.②区域内未出现霜冻,是与该地出现阴雨天气,夜间大气逆辐射强有关关于降水量分布的说法,合理的是
A.华北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 | B.华南地区受单一气团控制,降水少 |
C.长江流域受准静止锋影响,降水最多 | D.北方出现降温、雨雪天气与冷锋有关 |
下图为我国①、②两地某日日出日落(北京时间)示意图。该日最有可能是()
A.春分日 | B.夏至日 |
C.秋分日 | D.冬至日 |
①地位于②地的()
A.东南方向 | B.东北方向 |
C.西南方向 | D.西北方向 |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造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的天气系统是
A.暖锋 | B.冷锋 | C.准静止锋 | D.台风 |
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
B.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
C.晴朗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
D.晴朗夜晚,地面辐射增强 |
“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①“烟气”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致于过低
②“烟气”的成分主要是CO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③“放火作煴”直接把地面烤热
④“放火作煴”直接把大气熏热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是“沿106.5°E经线的地形剖面及相关气候资料图”,据图回答。图中山地②年降水量最多的海拔高度大约位于
A.山顶2900米处 | B.南坡海拔2200米处 |
C.南坡海拔2500米处 | D.北坡海拔2100米处 |
1月,④地气温高于①地的原因除纬度因素外,主要是因为④地
A.海拔较高 | B.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
C.森林覆盖率高 | D.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
图中④地所属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 B.亚热带季风气候 |
C.温带季风气候 | D.地中海气候 |
下图为某处地层的地质剖面图。图中①处岩石发生了变质,形成的岩石最可能是
A.石灰岩 | B.大理岩 | C.板岩 | D.石英岩 |
侵入丙的岩脉应为何种岩石
A.沉积岩 | B.岩浆岩 |
C.变质岩 | D.资料不足,无法判读 |
下列关于①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岩石由于冷却缓慢,结晶充分,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
B.该岩石常保存有动植物化石,有是有显的层理构造 |
C.该岩石岩性致密,密度较大,具有片理构造 |
D.该岩石矿物晶体颗粒细小,甚至不成晶体,多气孔 |
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回答。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
B.地处亚热带,生长期长 |
C.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
D.平原广阔,黑土肥沃 |
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士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份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温带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 D.过渡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