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①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葸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地名。②莫府:“莫”通“幕”;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即为处理军政事务的衙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李牧,李牧如故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B.出战,不利,失亡多范增目项王
C.便宜置吏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王翦 急击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    )
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审时度势,排除干扰,从军事上和物质上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在思想上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对下列语句进行翻译。
(1)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2)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董叔攀附权贵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
[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
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盍为我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
[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讽诵:背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
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
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
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
③于是埋头读书;
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⑤略类________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译:
①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形酷肖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今然后知势足以变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士之于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隳名城,杀豪俊隳:毁坏。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 致万乘之势以致天下之士
C.然而成败易变然秦以区区之地
D.序八州而朝同列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