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林琴南先生
苏雪林
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读他《先母行述》、《女雪墓志》一类文字,常使我幼稚心灵受着极大的感动。他忠君,清朝亡后,居然做了遗老。他前后谒德宗崇陵十次。至陵前,必伏地哭失声,引得守陵的侍卫们眙愕相顾。他总勉励学生做一个爱国志士,说到恳切之际,每每声泪俱下。
琴南先生在前清不过中过一名举人,并没有受过皇家什么深恩厚泽,居然这样忠于清室,我起初也很奇怪,阅世渐深,人情物理参详亦渐透,对于他这类行为的动机才有几分了解。我们读史常见当风俗最混乱,道德最衰敝的时候,反往往有独立特行之士出于其间。譬如,旷达成风的东晋而有槁饿牖下不仕刘宋的陶渊明,满朝愿为异族臣妾的南宋而有孤军奋斗的文天祥,只知内阅其墙不知外御其侮的明末而有力战淮扬的史可法,都可为例。我觉得他们这种人行事,如其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的话来解释,不如说这是一种有激而为的心理表现。他们眼见同辈卑污龌龊的情形,心里必痛愤之极,由痛愤而转一念;你们以为好人是这样难做么?我就做一个给你们看!
还有一个原因。中国文化经过了四五千年长久时间,也自有他的精深宏大,沉博绝丽之处。所谓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信条,所谓先王圣人的微言大义,所谓文学艺术的典丽高华,无论如何抹不煞它们的价值。文化不过一个空洞的名词,它的体系却由过去无数圣贤明哲英雄名士的心思劳力一点一滴建造成功。这些可爱的灵魂,都在古书里生活着。翻开书卷,他们的声音笑貌,思想情感,也都历历宛在。我们同他们周旋已久,就发生亲切的友谊,性情举止一切都与他们同化。对于他们遗留的创造物,要当作家传至宝,誓死卫护。我们不大读古书的人,所以对于旧文化还没有什么眷恋不舍之意;至于像琴南先生这类终日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自然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了。他把尊君思想当做旧文化的象征。不顾举世的讥嘲讪笑,抱着这五千年僵尸,同入墟墓,那情绪的凄凉悲壮,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同情的。王国维先生之投昆明湖也是一样。如其说他殉清,不如说他殉中国旧文化。
总之,林琴南先生可谓过去人物了,但我个人对他尊敬钦慕之心并不因此而改。
(选自《人间世》1934年10月第14期,有删改)
林琴南先生:即林纾(1852年---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文学家、翻译家。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两项都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3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通过阅读林琴南先生的译著,习得了一些文言知识,并能用文言写小文章,因而作者称林琴南先生为自已“最初的国文导师”。 |
B.文章描写了绒线胡同的一个场景,寥寥数语勾画出先生的形貌,以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作者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敬畏之情。 |
C.文章写林琴南先生孝顺长辈、重视亲情,后写先生忠君爱国,作者这样安排,意在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 |
D.文中采用了衬托手法,比如列举东晋的陶渊明、南宋的文天祥和明末的史可法等人,正面衬托林琴南先生的特立独行和伟大人格。 |
E.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肯定了中国旧文化的价值,交代了当时社会对旧文化的态度,表达了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林琴南先生对清室非常忠心,请简要分析原因。
有人认为,林琴南先生不懂外国作品的原文却从事翻译工作,是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不负责任的表现,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暖冬带来怎样的危机
曹红涛
①今年全球变暖让黑龙江出现56年来最暖的冬季。上升的气温让哈尔滨市的街头冰景变得面目全非,有关部门不得不提前拆除融化的冰景。这些冰雕至少比往年早谢幕20天!
②暖冬,不只在东北。2月5日,北京最高气温达到16摄氏度,创下自1840年有温度记录史以来同期气温的最高纪录。南京及广州近日气温也先后创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③暖冬,全球告急。美国新泽西州暖冬的天气,让街道上厚重的冬衣几乎绝迹。欧洲阿尔卑斯山一带的不少滑雪胜地,由于降雪少得可怜而被迫关闭。就连爱沙尼亚的熊和英国的刺猬都不肯冬眠……
④联合国政府兼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日前最新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而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在亚洲每年将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面临粮食不足窘境;如果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⑤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耗能企业对全球变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节能降耗不仅是企业的事,每位社会成员都负有一份责任。
⑥温水煮青蛙,青蛙在劫难逃。“可恼的是,机警的青蛙或可跳出热锅保全性命,而对全球气候变暖先知先觉、有环保意识的人们,并不能“独善其身”,他们正无可奈何地被拖入“温室效应”的“热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倡导节约型社会理念、普及节能环保知识,更具深远意义。
⑦其实,我们并非无可作为。据研究,房间供暖和制冷“吃”掉了世界上能源总量的36%。也就是说,人们为调节室温以求得舒适之感,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能源压力。从建筑节能角度来看,建设部的数据表明,尽管全国迄今为止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0.6亿平方米,但这一数字仅占全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的7%。很多购房者对这种成本更高的房屋“想说爱你不容易”。
⑧再说家电。家用电器消耗了家庭所需能源的一大半,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第五。国际能源机构研究表明,环保家电能减少全球家庭耗能的43%,但是,这些价格偏高的环保家电常常是“叫好不叫座”。再退一步说,就是随手关掉带电状态的电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
⑨在社会生活中,其实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面临着与耗能企业同样的抉择。是加大投入提高自身成本,还是坐视不理提高社会成本?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道德问题。个人短视的结果,是社会遭殃,最终每个人都难逃自然的惩罚。
⑩什么时候,当节约成为习惯、环保成为时尚,当每一个电灯开关都像安在自家卧室、每一个自来水龙头都像安在自家厨房,当冬天还有雪、冰雕也不再早早消融……那时,我们共同栖息的地球家园才有希望。(选自《光明日报》)第④段中列举一系列的数字,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第⑥段中所说的“温水煮青蛙,青蛙在劫难逃”,比喻什么现象?
第⑨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摘录文中原句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适意地活着
商果
清明过后,央求兄长驱车带我去玩太湖,一路遐想太湖之美,乐得像小孩子盼着过年。清晨出门,中午方到,急巴巴跳出车去,一下子愣在那里,这就是太湖么?
眼前是许多许多的水泥建筑,路标指示这边通什么宫,那边通什么乐园……太湖自己呢?我的好心情一下子解散了。眼前的人工旅游花样,仿佛把西施硬按住头打扮成了媒婆——那一头恶俗的假花啊,那一脸廉价的脂粉啊,天生丽质就被浓艳的假花与脂粉糟践得一败涂地。
我只好剩下点哀愁。
人为什么要“扭曲”太湖(何止是太湖)呢?
为挣钱。
为什么非得如此急切地挣钱呢?
因为别人都富了。
别人与你有什么相关呢?
当然有。别人都在看着我。
是啊是啊,人不免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于是,累死累活地去争去挣,为达目的,不惜用一切手段给自己装扮成标准的模样——左鬓该插6朵假花,决不少插1朵;身上该穿体面的三件套,决不冒险穿休闲服;走路该手背在身后四平八稳下巴稍稍抬起,就决不低头匆匆赶路或生动活泼得像匹难以驯服的小野马……总之,自己是不重要的,要得到的位置、职称、金钱、名声、别人充满含义的目光,这一切,才是值得舍命相求的东西!
所以,太湖必然被“扭曲”了,太湖只能用混浊的眼泪,来为人类展示彼此的不自然与不美丽。
我当天便告别太湖掉头而去。一如10年前便告别职称自寻一条只属于我的小路。
10年前,我已是科研界的中级研究员了。当我拿起那本枣红色的专业证书里,我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好像在欣赏别人的东西。这一瞬间,我明白了我不再属于高级职称的世界,虽然按部就班,走进那个世界,是我最省心的最正常的最容易的一条光明大道。
但我不属于那里。
我有我的另一小片世界。非常非常的小,犹如一丛地丁香。但那微小而芳香的世界,它适合我,它适宜我这个小小的生物,天然自在地活在这个阔大的世界上,它使我可以不施粉黛,随意而安适地生活。为此,我常感谢上苍的厚爱。
这小片世界,是存在于我心里的。从小,父亲大书柜中的世界文库,就是这片世界的第一把土壤,第一朵淡紫色的地丁香。地丁香是北京寒春时最早开放的小野花,在河畔、路边、向阳的小土坡上,自在地开着,直开到夏天。它高不过两寸,一小丛一小丛的,和野草为伍。它谈紫色的花瓣,总像是兴高采烈地笑着,一点没有骄矜之气和求人呵护的娇柔之态,它高高兴兴地东张西望,乐呵呵地欣赏着迎春的热闹、桃李的繁华和牡丹的富贵,好奇地看着满天星斗和大路上的车水马龙。累了,它就随意地呆着,管自做自己小小的有趣的浪漫或稀奇的梦。我喜欢地丁香,极喜欢它的神态,也极喜欢它的活法儿。它只需要一点点土壤,不需要别人专门的养护,同时也就避免了别人的修枝与当然的期望与要求;它不必在一条花畦中与别的花统一规划,整齐开放;也不必接受人们的赞赏或指责,移栽或出卖。它只需要简单地活着,在太阳下玩或笑,在月亮下梦或睡。
青年时,我插队去了,在内蒙古辽阔的田野上。苦当然苦,但有很多的意料不及的喜乐。像在公路和田野拼命飞跑,身后一道雨幕齐刷刷地追赶着我们,大太阳仍留在当头热烈地当裁判,这种游戏游戏机怎么比?如大雨过后,拎着脸盆到小草滩上去拣大坝里冲出来的鱼,一大盆一大盆的拣不完,还可以尽情地看大鱼小鱼在草地上银光翻舞,这可是钓鱼俱乐部望尘莫及的大手笔。再到丘陵上去采回大把大把的繁星一样的干花,插满整条大柁,屋顶上像一条倒着的花路,粉白相同,如今的哪一家豪华商场也没有这样的天然大气。到荠麦花开起来,那几百亩一整片的花海,更是公园里装不下的美丽。总之,田野中那种辽阔而自由的美,那种美的开阔和自由,给我心里的小地丁香以足够的滋养,使它越发地扎了根。
若干年后,我拐了个弯,到了社科界,这是可能容纳我的好地方呀。不坐班,整日里自由得像一阵风。只要不像改造太湖一般地刻意修理自己,且能够放得下不适合自己的鬓边之花,以及一篮子别人的闲碎话语,那么,就好啦!我留在了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开着自己的淡紫色的三两朵地丁香。我极其奢侈地享受着闲暇与适意,自由自在地沉思着生命与生活,我为这个世界,散发着我真实的一点芳香,同时,我适意地活着,并且因为适意而感到了生命的快乐。结合全文,说说“我”心里的犹如一丛地丁香般的一小片世界有怎样的特点,地丁香的活法与“扭曲”太湖们的人们的活法有什么区别。
“我”心中的“地丁香”得以茂盛地生长,主要得益于什么?
仔细品读文章第2段的划线句子以及倒数第3段描写地丁香“活法儿”的文字,说说这样的文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修剪欲望
赵功强
①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非常冷清。
②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四周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③僧侣们不知住持意欲何为。问索提那克,法师却笑而不答。
④这天,寺院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人衣衫光鲜,气宇不凡。法师接待了他。寒暄,让座,奉茶。对方说自己路过此地,汽车抛锚了,司机现在修车,他进寺院来看看。
⑤法师陪来客四处转悠。行走间,客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⑥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折身进内室拿来那把剪子,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
⑦他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满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师修剪成型的那棵。
⑧法师把剪子交给客人,说道:“您只要能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您的欲望就会消除。”
⑨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
⑩一壶茶的工夫过去了,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日常堵塞心头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11)法师颔首说道:“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
(12)来客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定他十天后再来。
(13)法师不知道,来客是受谷最享有盛名的娱乐大亨,近来他遇到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意上的难题。
(14)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的形状。法师问他,现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说,可能是我太愚钝,眼下每次修剪的时候,能够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从您这里离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依然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15)法师笑而不言。
(16)当大亨的鸟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师又向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依旧。
(17)这次,法师对大亨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做是心灵的枷锁。”
(18)大亨恍然。
(19)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法师对大亨的诱导分哪几个过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仔细品味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1)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
(2)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的形状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4分)
“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后代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选文介绍了塔的哪些特点?
“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中“最主要的”不能删除,为什么?
“塔”是怎样形成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①不久前,英国《卫报》评出了①“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②“荣获”这一称号。塑料袋是从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学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很难自然降解。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透气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如果家畜误食了混入食料或废留在野外的塑料,会因消化道梗阻而死亡;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英国《卫报》称,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处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东西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③“永生”的。
②据国外新闻媒体报道,经常有许多海洋动物如海豚、海豹、海龟等由于误食了海洋中的漂浮的塑料废弃物,堵塞消化道而丧生。如今,这事在中国也发生了。西安市动物园近两年来5只鹿、1只美洲驼不明不白地死去,经专家解剖尸体后证实,“凶手”竟是司空见惯的塑料袋,这些动物误食了游人乱丢的塑料袋而命丧黄泉。无独有偶,北京麋鹿园自1995年以来已经发生了十几起麋鹿误食塑料袋而致死的事,科研人员在一头麋鹿的胃中竟然发现了4公斤之多的塑料垃圾!
③塑料袋的发明虽然只有100多年,但是它对环境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了,它所堵塞的也不仅仅是动物的消化道了。重庆市1998年8月就由于嘉陵江、长江上取水口,致使好几家自来水厂停产减产,害得重庆市民守着两条大江没水喝。
④据悉,爱尔兰现在已经开始征集塑料袋税,每个塑料袋征收13美分的税。这个方法级为有效,爱尔兰塑料袋的使用率降低了百分之九十。在挪威,居民外出购物大都自带塑料袋,因为商店虽然提供塑料袋,但需付费。我国这几年有不少环保组织都搞了布袋赠市民的活动。倡导人们少用塑料袋。但是也没见多少人用环保布袋购物。关键在于塑料袋是白给的,用不用与人们的经济利益无关,看来,要抵制“白色垃圾”,除了宣传、号召之外,还需要采用经济手段。
⑤塑料袋的问世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我们都不能做往自家水井里吐痰的傻事。这种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麻烦的发明还是少点为好。细读第①段,用简洁的语句问答,为什么塑料袋的发明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第①段中“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中“似乎”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阅读第④段,说说国内外抵制“白色污染”的方法有哪些,请列举两条。